來,讓我看看,多少人是沖著吃瓜來的,那么先來看圖,哈哈哈哈哈。
哈哈,當年評論區的朋友們還在嗎
看,身材好了,外貌年輕了,變帥了,而且還更愛干凈了,主動分擔家務,更愿意花時間陪伴女兒了……我們中年媽媽就算真換一個新老公,不也就這點要求了么?
我家隊友一年半,給自己整得“煥然一新”了。
他瘦了整整 50 斤,去年去公司的某個分部開會,和一位認識十幾年的老同事打招呼,對方只是很冷漠地敷衍性地點點頭。他一開始還挺納悶,直到下午開會的時候,坐在對面的那位老同事突然大叫,你竟然是XXX,早上你叫我,我還在想這個人是誰啊~
可見這個“脫胎換骨”的震撼感。
同事在比賽誰找到的黑歷史最黑
皮囊還是其次,對我沖擊最大的是,他晚飯后不再“長在沙發上”了,開始整理房間了,還會主動提出帶小D讀原版英語小說(我英語真的不如他)。
我算是全程見證了他“大變活人”的歷程,從中我也有了一些新視角和啟發,今天就和你們分享,附帶送上他是怎么做到的心得。
01
所有的改變,都從“我想”開始
我前幾年還熱衷跑馬拉松的時候,每次曬圖全家福,總有“熱心”讀者留言和我說,大J,督促一下隊友和你一起動起來啊(對,是在委婉說他胖)。
講真,我從不做這件事,一個人最大的自討沒趣,就是會相信自己能影響改變其他人。
這點我在養育小D的過程中認識得非常深刻。娃都無法受我們控制,只是運氣好的時候稍微受我們一點影響。我壓根不會指望,一個獨立的成年人是可以被別人影響的。
我知道有人肯定要反駁說,現實中就是有被影響的啊,說不定還有云閨蜜說受到我的影響了。
其實,所有的改變都是從“我想”開始,所謂的“影響”,只不過在那個節點,恰好遇到了某個同頻的人,然后被激發和點亮而已。
小D爸爸就是特別明顯的例子,我堅持運動11年了,他一直看在眼里,但不想動的時候就是不想動,哪怕體檢報告那么多紅燈,哪怕道理都懂,還是不想動。
他這次準備瘦身的契機是來自于“中年危機”,真的開始體驗到了無常,發現人到中年,并不是越來越有“能力”,相反很多事情都是我們無法控制的(裁員、親人離開、職場晉升等等),而唯一可以控制的就是自己的身體。
這是他的原話,也是他真正自己愿意運動的契機。也更加讓我篤定一件事,放下“為了你好”的渡人之心,持續做自己覺得對的事情,然后相信在這樣的正向影響下,我們的孩子/隊友/同事準備好了,他們就會改變。
改變的啟動鍵,永遠且只能在自己的手里。
02
原來不是懶,是身體在求助
我之前和大家分享過,小D爸爸有個“陋習”,襪子亂扔。我很長一段時間是無法理解但表示接納,于是家里會根據他活動區域多放幾個收納桶,至少確保都不在地上亂七八糟的。
我很長一段時間無法理解的點是,不就是幾步路為什么就不能放進衛生間呢?
小D爸爸如今可勤快了,不僅管好自己,還能整理家。因為有過這個狀態對比,我就和他深入探討了,差別到底在哪里?
他和我說,以前感覺整個身體特別沉,真的是吊著一口仙氣,動用全部毅力去把工作上需要做的事情做完。回到家就覺得那口氣泄下來了,壓根只想躺著,完全沒有多余的力氣做其他,哪怕這么一件小事。
他開始想減肥了,我就讓他吃護肝片(之前熬夜應酬喝酒這方面挺多的,而且三高),然后最開始是開啟16+8(),到后來恢復飲食并且開始運動。
當時還特地詢問了懂這方面的朋友
他自己最強烈的感受就是,整個人輕盈了,人輕了,似乎調動身體就不需要耗費額外多的力量,很多事情真的就變成了“順手就能做的”小事了。
而且那些“順手做了的小事”做完后,人還有“使不完”的勁,于是,他開始運動了,開始提議晚飯后有個爸爸和女兒一起讀外語原版書的時間了(哈哈哈哈哈,容我再仰天大笑一下)
我在《》里也提到過,這些年開始意識到,有時候明明知道這件事很重要就是無法行動,不是因為自己不自律沒毅力,可能就是身體弱了。
我有了這個意識后,不僅對自己寬容了,對別人也包容了。
這次再聽先生重提,我愈發覺得,以前總覺得大腦最聰明,其實身體感受往往比大腦更直接。只不過我們長時間都在用腦,而慢慢忽略了身體給我們發出的信號。
很多時候真的不是懶,就是身體在發出求助信號了,希望接下來我們都能及時聽到這些信號,順勢而為。
03
有了提示,堅持很簡單
看到這里很多朋友估計會好奇,運動也好,改變飲食也好,堅持吃保健品也好,似乎每一個都不好堅持啊,怎么做到的?
小D爸爸最開始的時候,就是從“計劃”開始。最初他是16+8,他就會每天安排好吃飯時間,提前告知家里人和公司同事,確保沒人干擾到他的計劃。
一開始也是總忘記吃保健品,后來他就買了個一周7天的藥盒,周日晚上放好一周的保健品,放在電腦旁邊。
諾,昨晚剛放的,護肝片、魚油、輔酶Q10等都有,很全面的
后來恢復一日三餐但加上運動了,一開始也是很不容易,他就固定好時間,比如早上6:30去跑步,那么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先把運動服換上。
他講述的這個方式聽起來特別簡單,但恰恰就是符合我今年讀的第四本書《福格行為模型》里面提到的一個公式:B=MAP,行為的改變需要動機(真正想做)、與之匹配的能力、一定的提示。
《福格行為模型》中提到的珍珠習慣
他上面的這些安排其實就是設置“提示”,在固定的時間做固定的事情,把這些提示都固定下來,自然就能行動起來了。
這也是我這么多年一直做的,比如我每天早晚的護膚流程都是固定的,哪怕陰天/雨天,早上也是擦防曬;哪怕時間再趕,我一定要用美容儀,完全不去想“今天要不要做”,就是固定下來后,慢慢這種固定就變成了“強提示”,就習慣成自然了。
再比如我三四年前發現身體需要額外補充保健品了,我一開始總是忘記吃。后來我就根據自己在家的動線走一遍,然后把需要吃的東西,放在“必經之處”。
之后就再也不會出現忘記吃了,而且真的一點不覺得麻煩。
每天早起的流程走一遍,然后想一下哪些保健品是早上要吃的,就放在那里。
早起一杯溫水,空腹吃VB12,然后泡奶粉,吃完早飯喝魚油
所以你們看,推動行為發生的,一定是自己發自內心的“想”;而維持行為持續的,一開始的確需要一點小技巧,但其實只要有心,并沒有那么難。
04
沒有那么多熱愛,只是擅長了
你們知道嗎,現在小D爸爸儼然成了運動達人,沒事就在看各種馬拉松賽事,時不時就想著去徒步一下。
下圖是二月份他發給我的提前報備,周圍的朋友同事都會發出贊嘆,沒想到啊,你竟然熱愛運動了。
然后他身邊很多人就來取經,問怎么培養熱愛的,如何發現熱愛的。他的回答都是,那你先動起來啊~
雖然大部分人對這個答案并不滿意,但我卻很懂。
我其實一直覺得,這個世界上沒有那么多“熱愛”的,但如果你在做的過程中,擅長了,得到外界正反饋了,慢慢你就會更加想多做這件事,這個正向閉環形成后,也就成為了別人眼里的“熱愛”。
我的寫作、讀書、運動、保養,其實每一件事的開始,都不是因為我知道自己“熱愛”,相反很多事情的開始都是糟糕的,我只是想從“泥濘”里走出來,就像先生的運動也是。
但很多人總是把這個因果關系弄反了,看到別人的結果后,總以為那是因為他熱愛,所以他做到了。
但真相卻是:先做了,先帶著一點點痛苦地堅持做了,然后做成了,做擅長了,也許就“熱愛”了。
這也就是餃子導演在大紅大紫之后,接受采訪時說的那句:出來混最重要的,是你要先出來啊。
05
多一點支點,內核就穩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小D爸爸竟然開始研究怎么弄牙齒美白了
給你們看,他的黑科技美白牙刷
他自己開玩笑地和我說,Jessica,你有沒有發現,我現在做的事情,大部分都是你10年前就開始做了,我竟然比你晚了整整10年。
我說,我要把你的勵志故事寫出來和大家分享,你有什么最想和大家說的?
他想了一下后說,當愈發認識到很多事情不可控的時候,好好對待自己,看起來是小事,卻能激發內心很大的力量感,然后就像漣漪一樣會影響到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不能認同更多了,這也是我這十年的感悟,迷茫的時候怎么辦?
有什么事能做,就做什么事,持之以恒鄭重其事地做好一件事,那件事情本身,就成了最好的出路了。
正在團
大J叨叨叨
團隊小伙伴都被小D爸爸激勵到了,大家都表態要開始運動了。我這個春天也準備稍微刷掉一點體脂(一丟丟就好),可以讓自己整體線條更好看。
但這里也想提醒大家,不要單純追求瘦,我們追求的是健康(體重超標帶來的BMI超標,各種指標超標)才是我們需要關注的。
中年的“頂配”身材就是,有力量,有柔韌,有平衡力,一起加油~
看了一下天氣預報,上海終于慢慢回暖了,所以準備這個周五中午繼續運動直播,有時間的來哦~
搜索歷史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