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TES全球先鋒賽慘敗的根源,會拔出蘿卜帶出泥。
作者:二鬧
圖片:源自網絡
全球先鋒賽給TES和LPL帶來了一場“倒春寒”。
因過于糟糕的表現和讓人不忍直視的戰績,TES幾乎整個賽事周期都在遭受LPL賽區觀眾的口誅筆伐和各方嘲諷。
當然,從行業角度出發,對職業聯賽、職業俱樂部以及職業選手來說,因賽場失利引起的輿論危機都是小問題,真正的魔鬼藏在細節中。
全球先鋒賽期間,外界傳聞TES存在“更衣室問題”,筆者缺少事實依據,在此不做分析。但TES在團隊協作上確實明顯出了問題。在被HLE擊敗之后,369接受虎撲電競采訪時也提到:“我們5個人都在玩自己的,都有各自的想法,沒有統一。”
在競技體育當中,團隊協作出現問題并不罕見,但是這樣的問題出現在聯賽冠軍隊伍身上,出現在剛剛上演了“一穿五”戲碼的TES身上,就非常值得我們分析了。
創造了LPL賽區隊伍國際賽事最差戰績之后,在輿論中,幾乎除了369,其他選手、教練組都在這口黑鍋之下。而在筆者看來,這口黑鍋,有三方角色不得不背。
選手們的鍋確實甩不掉,即便大家不都是團隊協作問題的始作俑者,也是其中的“當事人”。在筆者看來,TES的接連失利,以及競技狀態持續掉線,與選手們不夠成熟的職業心態有著直接的關系。
在外界對TES的輿論討伐中,中單選手Creme是大家攻擊的焦點之一。一定有不少觀眾還記得“小奶油”初登賽場時的強悍,彼時,大家對他最多的評價就是“真的猛”“未來可期”“前途無量”。
一位閃閃發光,曾被觀眾寄予厚望的“00后”,現在被視為TES慘敗的根源,本身就有其離譜之處,尤其是在TES這個“四老帶一新”的組合中。在某一局比賽中,年輕人發揮不好,被送上“背鍋位”很正常,但如果一場比賽的失利牽扯出了更大的問題,且這種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這口黑鍋,Creme一人接不下。
體育賽事里,團隊之間的化學反應與團隊精神不是大家一起多練兩把就能催生出來的。NBA有一個我們家喻戶曉的經典案例:姚明和弗老大。剛進入NBA的姚明一度被外界質疑是“水貨狀元”,他能夠迅速擺脫質疑離不開弗老大的幫襯:后者在賽場上為姚明挺身而出,為他頂撞教練,再到生活中幫助他接受和融入異國文化。
我們不評價弗朗西斯在生活中是個什么樣的人,但起碼在NBA中,在姚明眼中,他是一位出色的隊友和前輩,甚至是領路人。
或者姚明與弗老大這個案例略顯“極端”且苛刻,但我們仍能很輕易地發現,成熟的職業體育團隊中,當個別選手因比賽表現而遭受外部質疑或挑戰時,起碼整個團隊會統一戰線(即便有個別案例是表面功夫)。
電競領域也不缺這樣的案例,去年英雄聯盟全球總決賽期間,我們講過一次關于FlyQuest的故事:在隊伍失利時,隊內選手Bwipo總是會主動跳出來吸引火力,目的是讓外界“別噴我隊友”。
我不知道我們是否該以傳統體育運動員的標準來要求電競選手,但無可爭議的是,隨著職業選手年齡、經歷甚至“地位”的增長,除了個人職業心態要更無懈可擊之外,成熟的職業選手確實需要承擔更多無形的責任,比如擰繩、指揮、解決“宿舍”問題等。從傳統體育的視角來看,你想要成為隊伍核心,享受它的風光,也就必須擔起更大的擔子,這個擔子不僅在賽場之內。
至少在全球先鋒賽的幾場比賽中,我們無法從幾位選手身上找到關于“成熟的個人職業心態”和“扮演團隊角色”的影子。
當然,無論是傳統體育還是電競,選手出現心態問題都極為常見,此類問題除了考驗選手之外,也在更多考驗后方團隊。團隊協作問題的出現大部分是由溝通不暢、集體目標不明確、個性沖突等因素造成。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問題通常只會出現在新隊伍或者磨合期隊伍身上。
TES作為一支剛剛在聯賽上演“一穿五”故事的冠軍隊伍,在緊隨其后的國際賽事中出現這樣的問題,無疑意味著隊伍過去的團隊建設處于長期缺位的狀態,更多問題被勝利掩蓋了。同時,整個全球先鋒賽過程中,隊伍狀態始終無法調整回來,也意味著俱樂部缺少對此類問題的預案措施。
隔壁DOTA2有一個典型的“反面”案例,OG俱樂部在完成國際邀請賽兩連冠時,隊內選手采訪提到了隊伍成就歷史的“最大功臣”就是心理醫生,后者為他們解決了大量隊伍內部問題和選手心理問題,確保了整個團隊競技狀態的穩定。
如果俱樂部是第二方“接鍋位”,那么選手與俱樂部所處的生態就是第三個需要“分鍋”的角色。TES團隊出現如此嚴重的心理問題,意味著整個職業生態在選手培養的“基建工作”上有所缺失。
上周五,我們采訪了西甲足球俱樂部塞維利亞的體育總監維克托·奧爾塔,他提到,塞維利亞俱樂部對球員考察分為以下四大板塊:技戰術分析、體能分析、心理分析和過渡轉型狀態分析。
最終,俱樂部會憑借以上分析生成長達100-150頁的球員報告,并以此來評估一位球員是否值得引入或為球隊長期效力。很明顯,傳統體育領域始終對職業運動員的心理素質十分重視。
誠然,像成熟的傳統體育賽事、俱樂部一樣配備完善的人才發掘、培養體系,對電競行業來說并非易事,行業也遠沒有傳統體育那樣有足夠的歷史發展積累,但是參考老前輩的成功邏輯不是難事。
如果我們查詢關于LPL選手培訓的信息,從公開信息能發現,涉及選手心理培訓相關內容的活動已經停留在2021年的選秀大會。這里的重點不是選秀大會消失了,這一點可能與聯盟調整青訓戰略有關,目前LPL的青訓生態類似歐洲體育,以俱樂部自建青訓體系為主。
這里就出現了一個BUG,參照歐洲職業體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沒有問題,但是整個聯賽生態是否具備將青訓(工作)完全下放至隊伍的能力,俱樂部又能否獨自完成對人才的專業化培養?
起碼目前看來效果不佳,TES此次慘敗是一個典型的案例,資源與精力投入最多的一隊暫且無法有效解決團隊問題、選手心理問題,遑論“不受重視”的二隊、青訓隊。再者,商業模式還沒完全成熟,完全指望俱樂部多掏錢多投入并不現實。
對選手競賽之外基礎能力的重視程度不夠,生態基建不完善,長此以往,“爆雷”就成了必然。
聊到人才培養基建的不完善,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個問題。同樣是2021年選秀大會,當年,這場選秀大會吸引了各界關注,其中選手林力烽以45萬元“身價”被EDG回購,成為當年的狀元秀。但時至今日,我們在LPL賽場上仍難覓其蹤。
這一現象背后,到底是選手個人能力問題導致無法晉升(傳統體育領域確有不少‘水貨狀元’的案例)?還是青訓體系本就形同虛設?我們不得而知,但毫無疑問,目前LPL生態中的整個人才培養與成長體系皆存在一定的問題,這些問題有可能涉及資源浪費,有可能涉及培養項目不完善,但無一例外,它們在侵蝕LPL生態高樓的地基,為未來發展埋下隱患。
在國際賽場上,LPL隊伍吃敗仗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這些敗仗與技戰術實力無關。選手與隊伍的表現過于不穩定,心態與團隊精神“一碰就碎”,必然會波及生態,例如影響賽區整體國際影響力和曝光,進而降低商業合作品牌在賽事周期的投資收益,進一步影響商業合作品牌的積極性等。
LPL的發展已經步入12周年,是行業中發展最持久的聯賽品牌之一,也正是因此,任何涉及“基礎”的問題更應被尤其重視。
對選手和俱樂部來說,“贏”很重要,但對一個長線發展的生態來說,我覺得讓大家能“不怕輸”才更關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