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很多人知道銅雀臺,大概都是通過唐代詩人杜牧的這首絕句。銅雀臺是當年曹操營建鄴都的建筑物,也是建安文學的發源地。
東漢建安十三年(208),曹操統一北方,開始興建鄴城。為揮師南下做準備,曹操命人在城西開鑿玄武池,訓練水軍。直至赤壁大戰失敗,回到鄴城調整之際,曹操又用挖出來的土,修筑了高大的銅雀臺。
建安十七年(212)春,銅雀臺完工。曹操帶領宗室子孫、文臣武將,登臺賞景,吟詩作賦。其中曹植的《登臺賦》寫道,“從明后而嬉游兮,聊登臺以娛情。見天府之廣開兮,觀圣德之所營。建高殿之嵯峨兮,浮雙闕乎太清。立沖天之華觀兮,連飛閣乎西城。臨漳川之長流兮,望眾果之滋榮。仰春風之和穆兮,聽百鳥之悲鳴。天工恒其既立兮,家愿得而獲逞……”
一年后,曹操又分別在銅雀臺的南北兩側修建了金虎臺和冰井臺,史稱“銅雀三臺”。三臺在建在鄴城西北城墻上,一字排列,之間由兩架浮橋式閣道相連。十六國時期,后趙石虎遷都鄴城,重修銅雀三臺。為避名諱,將金虎臺改為金鳳臺。
史載:銅雀臺為三臺的主臺,臺高十丈,樓高五層,有屋百余間。后趙、北齊時銅雀臺又加以修筑,素有“銅雀飛云”之美稱。冰井臺高8丈,有房屋140間,因上有藏冰的井而得名。井深15丈,儲藏著大量的冰塊、煤炭、糧食、食鹽等物,北周時臺上建筑被焚。
后來,漳河水患,銅雀臺和冰井臺均被沖毀,僅存金鳳臺夯土遺址。臺南北長122米,東西寬70米,高12米。臺的南側有清順治八年(1651)修建的文昌閣,閣前鑲有金鳳臺匾額,門前有北朝石刻螭首一對,造型古樸,雕工精細。
1957年開始對鄴城遺址進行調查發掘,正是通過確定銅雀三臺的位置開始的。(冀401,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寫于2024年8月11日)
本頁圖片、文字、視頻為“烏何有之鄉大樹上”原創,未經授權不得搬運或他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