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月15日以來,美軍對也門胡塞武裝的空襲已經持續多日,特朗普政府的表態也十分強硬。這一輪打擊并非單純的軍事行動,而是美國在中東戰略布局中的關鍵一環。
表面上,這是對胡塞武裝威脅紅海航運的回應,實際上,它的震懾對象遠不止也門,而是伊朗,甚至俄羅斯。
回顧歷史,美國在中東的軍事打擊往往帶有更深層的政治意圖。1998年,克林頓政府發動“沙漠之狐”行動,空襲伊拉克,名義上是打擊薩達姆的軍事能力,實則是向整個中東傳遞美國的軍事意志。
2019年,特朗普下令暗殺伊朗革命衛隊指揮官蘇萊曼尼,直接削弱伊朗在伊拉克和敘利亞的影響力。這些行動的共同點在于:不僅針對具體目標,更是向相關國家施壓,迫使對方讓步。
這次對胡塞武裝的連續打擊,同樣是在向伊朗傳遞信號。胡塞武裝長期受到伊朗支持,美軍的行動實際上是在削弱伊朗在也門的影響力,同時施加軍事壓力,讓伊朗在核談判上更被動。
特朗普上臺后已明確恢復對伊朗的極限施壓,空襲胡塞武裝正是這個策略的一部分。
此外,俄羅斯也無法置身事外。美國一直指責俄方向胡塞武裝提供武器,而烏克蘭戰場上的局勢更讓美俄博弈加劇。通過在中東采取更強硬的軍事行動,美國足夠在多個戰場對俄羅斯施壓,迫使其在其他外交議題上做出妥協。
美軍這次空襲,不只是一次簡單的軍事打擊,而是牽動整個中東乃至全球大國角力的關鍵一步。接下來,伊朗如何回應,美國是否會加大對伊朗本土的施壓,都將直接影響這場角力的走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