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從晉江小鎮到世界舞臺的千億征途。
作者 |beyond
編輯 |小白
早春的北京,一家三層樓的安踏旗艦店內,一位跑步愛好者正反復試穿薄荷綠的PG7跑鞋——前掌蜂巢緩震結構帶來的回彈力,讓他恍惚間以為自己踩在某國際大牌的千元跑鞋上。直到瞥見399元的價簽,他才確信這是國貨的誠意。
這不僅是消費場景的切片,更是安踏(2020.HK,“安踏體育”)改寫全球體育產業規則的縮影。當國際巨頭依賴品牌溢價時,這家本土企業正用技術普惠撕開市場缺口,以多品牌織網覆蓋全場景需求,借數字化重塑產業鏈效率。
2024年,安踏集團營收首破千億,躋身全球前三——耐克、阿迪的面前,出現了來自中國的全球挑戰者。
一、十年躍遷:營收從百億到千億
3月19日,安踏交出史上最強年報。2024年,安踏集團收入同比增長13.6%至708.3億元,連續三年穩居中國市場全行業首位,經營利潤同比提升8%至166億元。
由安踏控股的亞瑪芬體育AMER SPORTS(AS.N)在紐交所成功上市,其2024年收入同比增長17.8%至51.8億美元,按適用匯率轉換為人民幣377.5億元。
2024年,安踏集團及亞瑪芬集團營收合計超過千億人民幣,正式躋身全球行業前三,成為繼耐克、阿迪達斯之后第三家跨入“千億俱樂部”的體育集團。雙引擎驅動下,安踏的總營收達1085.8億元,十年增長近十倍。
據全球權威機構統計,2024年安踏在中國運動鞋服市場的市場份額提升至23%,位居行業首位,領先幅度較同業進一步擴大。
“安踏+亞瑪芬營收破千億”這一里程碑自然標志著中國本土品牌首次站上全球體育行業金字塔尖,同時也讓世界認識到中國運動品牌的崛起早已不是“廉價替代”的故事,而是一場關于技術普惠與生態協同的深遠變革。
二、技術突圍:研發200億背后的“笨功夫”
過去十年,安踏累計投入200億元用于創新研發,這一數字遠超國內同行。未來五年,安踏計劃再投入200億元用于自主創新研發,目標是實現‘科技普惠’,將高端運動科技下沉至大眾消費市場。
十年砸下200億研發經費,安踏的選擇曾被視為“激進”。但站在千億節點回看,這筆投資換來了核心科技基本實現自主與23%的市場份額。
2024年,安踏繼續在研發投入上大幅度領先行業,其研發占比2.8%,總額近20億元。通過全球六大研發中心的布局,安踏構建了覆蓋材料科學、運動生物力學、智能制造等領域的研發網絡,并與70余所高校、250多位專家及800多家供應商形成協同創新生態。
在高強度研發投入下,技術成果的轉化能力也尤為突出。2024年,安踏膜、柔心紗、前掌之王等自研科技產品獲得訂單與口碑雙豐收。
更值得關注的是,安踏牽頭成立的行業首個“創新聯合體”,通過整合供應鏈、科研機構與消費端數據,將科技成果轉化周期大幅縮短,這一模式被國際標準化組織(ISO)認證為行業創新標桿。
安踏與中科院合作建立的“運動健康實驗室”,專注于運動損傷預防與康復技術研究,其成果已應用于專業運動員裝備開發。這種“從賽場到大眾”的技術下沉路徑,不僅強化了品牌的專業形象,更在全民健身熱潮中開辟了差異化賽道。
研發投入的另一維度是“好商品”,這是安踏實現增長的核心動力。以PG7為例,其通過仿生學設計提升跑鞋回彈效率,通過供應鏈垂直整合將成本大幅壓縮,該款產品憑借“技術不妥協、價格更親民”的爆款邏輯短時間銷量超百萬雙,依靠自身科技打造出現象級的行業爆款。
對細分需求的精準捕捉方面,安踏推出“競技場級”“殿堂級”等門店類型,針對不同消費場景提供定制化產品組合。例如,“安踏冠軍店”聚焦專業運動人群,提供搭載氮科技的專業跑鞋;而“超級安踏店”則整合智能試衣、運動數據監測等功能,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
值得注意的是,安踏的“好商品”戰略并非簡單復制國際品牌路徑,而是植根于本土文化洞察。例如,近日安踏發起“二十四雅士”活動,以中國傳統美學與現代功能性面料結合推出“自在翼馬鞋”。這種“文化+科技”的融合,正在重新彰顯中華文化獨特的藝術魅力。
三、效率革命:數字化如何激活全鏈路效能
運營效率對于安踏這樣的大型體育集團至關重要。安踏依托DTC(直接面對消費者)戰略,將傳統批發模式下的“品牌-經銷商-消費者”鏈路,壓縮為“品牌-消費者”的直連體系。
效率提升還體現在物流體系的革新上。安踏投資30億元建設的晉江一體化產業園作為目前全球鞋服行業規模最大、自動化程度最高的智慧物流中心,較傳統貨倉倉效提升200%,庫存容量3500萬件、日發貨量超100萬件。
物流中心的AGV機器人,每天在相當于30個足球場的空間內穿梭百萬次。3D編織技術將鞋面生產工序從12道壓縮至1道。毫不夸張地說,這不僅是倉庫,更是柔性制造的神經中樞。
安踏還通過“AI”技術提升競爭力,AI輔助設計的商品訂貨金額超過20億元;以算法模型作出數據主導的決策,使得銷售轉換率對比人工圈選提升超過20%。當同行還在依賴買手直覺時,安踏已在用數據模型預判下一個爆款。
(來源:安踏公告)
當數字化引擎驅動全鏈路效率持續躍升,安踏的多品牌戰略便如虎添翼——從大眾市場到高端細分領域,從本土消費場景到全球戶外賽道,每個品牌都能依托集團的高效底盤,在精準定位中釋放增長勢能。
通過“收購-孵化-運營”的三步方法論,安踏已形成覆蓋大眾運動(安踏)、時尚運動(FILA)、專業戶外(迪桑特、KOLON SPORT)的全品類矩陣。
(來源:安踏公告)
具體來看,2024年,安踏品牌收入同比增長10.6%至335.2億元,經營利潤同比增長4.5%至70.4億元,鞏固了中國運動品牌領導地位。
FILA斐樂品牌收入同比增長6.1%至266.3億元,以大體量規模領先于行業平均增速,鞏固了高端時尚運動領域的領導地位。
所有其他品牌收入同比增長53.7%至106.8億元,經營利潤同比提升61.7%至30.5億元,繼續保持高速增長,為集團營收提供新的增長點。
四、長期主義:在非線性成長中堅守
基于多品牌戰略的全球化布局和高效運營的堅實底盤,安踏以全產業鏈的重度投入,向市場釋放出錨定長期價值的強信號。
近年來,安踏累計投入巨額資金建設一體化產業園、智能工廠及物流中心,將核心環節的自主化率不斷提升。這種重資產投入雖然短期可能壓制利潤率,卻為長期競爭構筑起了堅實的門檻。
作為國際奧委會官方供應商,安踏持續為25支中國國家隊提供裝備,并計劃在2026年米蘭冬奧會和2028年洛杉磯奧運會中支持更多中國運動員,助力實現更多賽事佳績。
這種“賽事賦能品牌”的策略不僅提升國際影響力,更通過運動員反饋反哺產品研發,形成閉環創新。
基于穩健的收入及盈利增長、成功的多品牌戰略及持續創新的驅動,安踏在2007年上市以來持續通過資本增值為股東締造長期價值。
過去十年(2015-2024),安踏的年化股東投資總回報率達20.7%,遠超MSCI中國消費指數同期8.5%的平均水平。
(來源:安踏公告)
2024年8月安踏宣布股份回購計劃,截至2025年3月19日,其已累計回購2541萬股,金額總計港幣19.7億元,充分體現對公司未來發展的信心。
結語
安踏的千億之路,沒有照搬耐克的明星代言模式,也未效仿阿迪的輕資產策略,而是選擇最“重”的路徑——砸研發、建工廠、控渠道。這種看似笨拙的堅持,反而在波動周期中筑起護城河。
當國際咨詢機構開始用“ANTA Model”分析新興市場企業,當晉江智慧物流中心成為哈佛商學院的教案——安踏證明了中國品牌完全可以在核心技術、文化表達與全球運營上,走出一條獨特的攀登路徑。
千億不是終點,而是新競爭維度的起點。安踏要書寫的,或許是一個關于“中國式創新”的新故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