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間,不少國產品牌運動鞋曾風靡一時,成為無數人青春歲月中的重要記憶。
這些品牌從默默無聞的小作坊起步,憑借卓越的品質、精準的市場策略以及時代的推動,一度成為國人腳上的驕傲。
然而輝煌過后,這些品牌卻逐漸退出了主流視野,有些甚至被打上了“過時”“低端”的標簽。
這些曾經閃耀的國貨為何會跌落神壇?你是否也穿過它們的鞋子呢?
回力
提到回力,很多人腦海中都會浮現出那雙經典的紅白配色帆布鞋,簡約、耐用又實惠。
上世紀50年代,回力鞋廠在上海成立,幾位懷抱實業救國理想的創業者開啟了這一品牌的傳奇之路。
當時中國的體育事業剛剛起步,回力敏銳地抓住了機會,成為國家隊運動員的指定用鞋。
60年代,中國運動員穿著回力鞋在國際賽場上拼搏,那是屬于國貨的榮耀時刻!
到了80年代,回力帆布鞋更是席卷校園,幾乎每個學生都有一雙,覺得它既實用又時尚。
回力之所以能登上巔峰,離不開它的“國民”定位——價格親民、質量可靠,再加上國營企業的背書,讓回力幾乎成為了運動鞋的代名詞。
那時國外品牌尚未大規模進入中國市場,回力幾乎沒有競爭對手。
90年代市場經濟興起后,回力開始嘗試多元化發展,推出了籃球鞋、跑鞋等新產品,銷量一度突破千萬雙。
不過好景不長,2000年后,耐克、阿迪達斯等國際巨頭帶著更潮流的設計和更強的品牌故事進入中國市場。
回力的傳統設計和單一的產品線開始顯得不合時宜。
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家國企,回力在管理上過于僵化,營銷方式也相對保守,完全沒有與年輕人建立情感連接的想法。
到了2010年前后,回力被貼上了“廉價”“老土”的標簽,許多人認為穿回力鞋顯得“不夠體面”。
不過回力也曾試圖東山再起。2010年左右,全球掀起復古風潮,回力順勢推出聯名款帆布鞋,并邀請時尚博主推廣。
一時間,回力再次成為“國潮”的代表,許多年輕人在街頭曬出自己的回力鞋,認為這是一種文化態度的表達。
可惜這波熱度來得快去得也快,由于缺乏持續創新的能力,加上過度依賴聯名款炒作,消費者的興趣逐漸消退。
此外,假貨泛濫和銷售渠道混亂也讓回力的品牌形象受到嚴重沖擊。
如今,回力鞋主要出現在三四線城市,但在年輕一代心中,它已經很難與“潮流”畫上等號。
歸根結底,回力的問題在于未能與時俱進。
雖然它的初心是好的,但過于沉溺于過去的光輝,缺少持續創新的動力。
商業競爭從不等待任何人,當你停下腳步,別人早已遙遙領先。
德爾惠
如果說回力承載了老一輩的記憶,那么德爾惠則是80后、90后的青春印記。
德爾惠的故事始于1980年代的福建晉江,一群本地企業家看中了運動鞋市場的潛力,創立了這個品牌。
早期,德爾惠通過模仿國際品牌的款式并以低價銷售,迅速占領了二三線城市的市場。
真正讓德爾惠走向全國的,是簽約周杰倫作為代言人。
彼時,周杰倫是華語樂壇無可爭議的巨星,他的每一首歌、每一個造型都能引領潮流。
德爾惠借助這股“杰倫熱”,推出了一系列主打年輕化、個性化的運動鞋,在廣告中展示周杰倫穿著德爾惠的鞋跳街舞的畫面,簡直酷炫無比!
2000年代中期,德爾惠的門店遍布全國,銷量緊追安踏、361°等同行。
學生們省吃儉用也要買一雙德爾惠,認為這是潮流的象征。
然而在這片繁榮背后,危機早已潛伏。
德爾惠的成功依賴于模仿和低價策略,但在產品設計和質量上始終缺乏核心競爭力。
與國際品牌相比,德爾惠在科技感和舒適度方面明顯落后。
更糟糕的是,德爾惠的營銷過分依賴周杰倫,而沒有建立起自己獨特的品牌調性。
2010年周杰倫合約到期后,德爾惠的吸引力驟然下降。
失去明星光環后,消費者發現德爾惠的鞋子其實“沒什么特別之處”。
與此同時,福建本土鞋企之間的激烈競爭也讓德爾惠備受打擊。
安踏、特步等品牌通過贊助賽事、研發新技術等方式不斷拉開差距,而德爾惠仍然固守舊有模式,產品線單一,營銷手段乏善可陳。
2010年后,德爾惠的門店開始大面積關閉,品牌逐漸淡出市場。
到2020年,德爾惠正式宣布破產清算,曾經的“國民潮牌”就此落幕。
喜得龍
喜得龍的故事與德爾惠有相似之處,但又多了一絲“港味”。
這個品牌誕生于1990年代的福建,創始人瞄準了內地消費者對香港文化的狂熱追捧,特意將品牌包裝成帶有“港風”元素的運動鞋。
1999年,喜得龍請來香港天王郭富城代言。
郭富城的歌舞魅力無人能敵,他的廣告使喜得龍的鞋子迅速成為年輕人追逐的對象。
2000年代初,喜得龍的門店遍地開花,銷售額一度突破10億元。
喜得龍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港式營銷”策略。
當時,香港的電影、音樂和時尚就是潮流的代名詞,喜得龍巧妙地借勢而行,塑造了一個“有態度”的品牌形象。
它的鞋子設計大膽、色彩鮮艷,價格適中,深受三四線城市年輕人的喜愛。
然而,就像德爾惠一樣,喜得龍的輝煌也是建立在沙灘之上的。
它的產品研發能力薄弱,鞋子的舒適性和耐用性遠不及國際品牌。
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消費者的消費更加謹慎,喜得龍的低端定位問題逐漸顯現。
與此同時,耐克、阿迪達斯通過降價和本土化策略,搶走了喜得龍的市場份額。
郭富城的代言效應也在逐年減弱,品牌卻沒有新的明星或故事來延續生命力。
更致命的是,家族式管理模式導致決策效率低下,庫存積壓、資金鏈斷裂成為常態。
2010年后,喜得龍的門店數量急劇減少,品牌幾乎銷聲匿跡。
如今提起喜得龍,許多人甚至記不起它曾經的輝煌。
貴人鳥
貴人鳥可能是這四個品牌中最“年輕”的一個,但它的興衰歷程同樣令人感慨。
貴人鳥成立于2004年,同樣來自福建晉江。
創始人林天福胸懷大志,他希望貴人鳥能不僅僅是一個賣鞋的品牌,而是成為“中國的耐克”。
2000年代末,貴人鳥通過贊助《快樂男聲》等熱門綜藝節目,迅速走紅。
2010年前后,貴人鳥的廣告鋪天蓋地,門店開進了全國每一個縣城,市值一度超過400億元,堪稱國貨運動品牌的黑馬。
貴人鳥的成功得益于精準的營銷和渠道下沉戰略。
那時,綜藝節目是年輕人關注的焦點,貴人鳥通過贊助和植入廣告,成功打入消費者心智。
它的鞋子設計時尚,價格合理,特別符合小鎮青年的需求。
再加上密集的線下門店布局,貴人鳥幾乎成為了二三線城市的“國民品牌”。
然而,貴人鳥的問題在于“野心過大”。2015年后,貴人鳥開始瘋狂擴張,涉足服裝、體育產業,甚至進軍房地產和金融領域。
結果,多元化戰略不僅沒有取得成功,反而拖累了主營業務。
隨著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安踏、特步通過技術研發和國際賽事合作穩固了地位,而貴人鳥的產品卻缺乏亮點,逐漸被消費者拋棄。
更糟糕的是,貴人鳥陷入了嚴重的債務危機。2018年,其股價暴跌,債務高達數十億元。
2020年,貴人鳥申請破產重整,曾經的“國貨黑馬”徹底跌落神壇。
如今,貴人鳥仍在努力掙扎,但要重現往日的輝煌已幾乎不可能。
這四個品牌的興衰史,實際上反映了國貨運動鞋行業的發展軌跡。
它們的輝煌得益于那個物資匱乏、消費者選擇有限的時代,同時也離不開精準的營銷策略和明星效應。
回力仍在依靠“國潮”延續生命,貴人鳥則在重組中尋找出路。
反觀安踏、特步、鴻星爾克的成功,則證明了國貨并非沒有機會。
只要明確自身定位,用心做好產品,國貨完全能夠與國際品牌一較高下。
事實上,消費者并不排斥國貨,他們只是渴望更好的選擇。
信息來源:上游新聞2021年10月12日關于“一邊賣慘,一邊抄襲,回力沒找準自己病根”的報道未來網2022年2月11日關于“高管索賄330萬,屢陷質量門、抄襲門:回力‘回天乏力’?”的報道時代周報2018年1月23日關于“國產運動品牌德爾惠的跌落”的報道北國網2024年05月13日關于“喜得龍——歲月流轉,傳奇永恒”的報道中國企業家雜志2024年3月1日關于“被調查的董事長 救不了貴人鳥”的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