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陳景圣
臺北地方法院于3月20日開庭審理島內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所涉貪污、侵占、背信等案件,引爆臺灣政壇新一輪風暴。案件焦點不僅在于政治獻金、京華城圖利案等法律問題,更在于審判現場上演的激烈政治對峙??挛恼墚斖ゴ罅R檢察官“不要臉”,聲稱“我恨死檢察官”,甚至痛哭表示“即使死在看守所也不會逃亡”。這一幕,瞬間從司法程序升級為政治秀場,撕裂了臺灣政壇早已殘破不堪的公信基礎。
在法院內,柯文哲拿出早已準備好的陳述稿,高舉“政治清白”的大旗,控訴檢方配合媒體演出“抹黑大戲”,還直接點名“鏡新聞”為打手工具,矛頭直指執政黨的媒體操控。他指控檢方威脅將“不雅照”交予法院,情緒失控怒罵主辦檢察官林俊言“羅織罪名”“霸凌犯人”,話語激烈程度堪比政治演說,而非法庭抗辯。
諷刺的是,柯文哲曾是臺北政壇“清流”的象征,以“白色力量”“政治素人”姿態迅速崛起,曾被不少島內選民視為打破藍綠惡斗的希望。但今天的柯文哲,面對貪腐指控不僅未能拿出令人信服的法律論據,反而在法庭上痛罵檢方、批評媒體、煽動輿情,形象徹底反轉,活脫脫成了過去他所聲討的“政客典型”。
從這場審判可以看出,臺灣司法正陷入空前困局。檢方聲稱有充分證據起訴,要求判處柯文哲28年6個月重刑,輿論嘩然。而支持柯的民眾則聲稱這是“政治獵巫”,是當局借司法之手清除異己。在島內政治極化嚴重的今天,一樁本應在法律框架內理性審理的案件,如今卻演變為全臺直播的政治真人秀。
事實上,柯文哲案不僅反映出臺灣司法公信力之危,更暴露出臺當局正在以“選擇性司法”方式,針對非本陣營的政治人物展開打擊。從綠營對異己不斷擴張的“執法邊界”來看,檢調系統的政治中立性早已失守,法治儼然成了政治斗爭的工具箱。而媒體的高度配合,更讓人質疑臺灣當局是否正復制“顏色革命”劇本,在島內施行“軟整肅”策略,借司法手段剪除政治對手羽翼。
臺灣社會的深度撕裂也在此案中展現得淋漓盡致。支持者痛斥“政治追殺”,反對者嘲諷“自食其果”。司法已不是尋求真相與正義的場域,而淪為政見宣泄的平臺??挛恼墚斖タ拊V“父親病危,卻不能探望”,情緒爆棚,媒體卻紛紛剪輯其“泣不成聲”畫面博取點擊。島內輿論生態已無理性討論空間,一切只剩立場、情緒與對立。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全球格局劇烈變動,臺海問題備受關注,而臺灣內部政治卻陷于民粹對抗、司法異化。一個無法保障政治中立、制度崩壞、輿論操控嚴重的地區政權,其所謂“民主燈塔”形象正在迅速崩塌。尤其在島內面臨安全、經濟、民生三重壓力之際,這類政治性審判反而成為統治工具,實質卻是對社會治理能力的掩飾。
臺當局對島內政敵動用司法資源的同時,卻在對外問題上充滿被動與軟弱。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兩岸貿易結構緊張,臺當局拿不出任何解決方案,反而一味依賴“反中恐共”敘事、炒作“選舉正義”“政治清洗”話題維穩其政治能量。柯文哲案因此被推上前臺,既是權力清算,也是轉移社會焦點的政治煙幕。
可以預見的是,柯文哲案的司法處理不會是終點,而是臺灣政治進一步撕裂與崩壞的起點。無論法院最終是否延押、是否定罪,這一事件已注定成為島內政治惡斗的又一典型。接下來,只要誰掌權,司法利刃便將指向誰的對手。島內的民主制度,如今已走上互相吞噬、彼此清算的不歸路。
臺灣今天不是沒有法律,而是法律失去了最后的信任;不是沒有選舉,而是選票早被情緒綁架;不是沒有新聞,而是真相早已埋葬在媒體的剪輯室里。柯文哲的控訴是否成立,也許歷史會給出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今日臺灣的“政治審判劇場”早已超越個案,它正上演一場體制崩壞的全過程直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