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棄
韓國政壇再次陷入驚濤駭浪。在2024年剛剛兩度遭遇公開襲擊的韓國在野領袖、總統候選人李在明,如今再度成為暗殺威脅的目標。據韓聯社5月3日報道,李在明方面公開證實,已連續收到針對其人身安全的襲擊情報,為此不得不宣布強化安保、削減對外接觸活動。這位曾因選舉暴力事件倒地流血的政壇鐵漢,如今不得不戴著“準總統候選人”身份,在安全陰影中走完競選之路。選戰尚未正式打響,刀光劍影已先一步上場。
李在明方面通過社交平臺對外公告稱:“關于謀劃襲擊李候選人的舉報接連不斷,因此從現在起,候選人與外界接觸將受到限制,希望大家多多諒解。”這不僅是對個人安全的聲明,更是對當前韓國政治環境的一記警鐘。作為反對派領軍人物,李在明早已不是單純的政黨代表,而是卷入權力與司法雙重風暴的高危人物。他的一舉一動,已經不只是選民關注的焦點,更是體制深處多方勢力角力的縮影。
這不是虛驚。就在2024年初,李在明在釜山參加公開活動時被陌生男子當街襲擊,鮮血直流、畫面震撼。今年3月27日,在慶尚道視察山火災區期間,又遭一男子試圖用外套行兇。若非安保反應迅速,后果難以預料。如今僅僅數月,他再次成為“可能遭襲”的目標,背后意味早已不是單純的個別仇恨或極端行為,而是制度性、系統性的政治暴力風險在韓國社會蔓延的實證。
必須指出,李在明不僅承受著人身威脅的風險,還正處于法律與選舉制度的“夾縫求生”階段。5月1日,韓國大法院對其涉嫌違反《公職選舉法》一案進行終審審理,雖未立即定罪,但決定將案件發回二審重審,并以“有罪”視角指導審判。這在法律上為其后續競選設置了障礙,也在政治上制造出高度不確定性。此舉被外界廣泛解讀為“司法手術干預選情”,即使法律程序看似公正,背后的政治味道卻已撲面而來。
而這恰恰是李在明長期爭議所在。他出身平民,政治風格激進,以“反財閥”“打擊既得利益”為口號贏得大量基層民眾支持,卻也因此不斷與保守陣營、財閥勢力乃至體制內“隱形權力結構”發生碰撞。2022年總統敗選后,他并未從政壇退場,反而繼續主導共同民主黨路線,成為政壇最具號召力的在野派人物。而這,也意味著他自然成了眾矢之的。
6月3日,韓國將舉行新一屆總統選舉,李在明作為最大在野黨的候選人,其地位決定了此次選戰將是對現任執政力量的直接挑戰。然而,在這個過程中,司法追訴、身體威脅、輿論圍攻、黨內博弈已全方位啟動。他不是在選舉,而是在穿越一場高度政治化的“生死劫”。誰還敢說韓國民主制度是穩定的模范?
韓國近年來針對政界人物的暴力事件頻發,不僅反映出社會撕裂的加劇,更折射出政治斗爭中“物理手段”正在被某些極端勢力合理化。政治異見不再通過選票表達,而是在街頭暴力中釋放。這種情勢一旦形成常態,未來韓國的任何一場大選都可能成為“安全事故”的溫床。
而對于李在明而言,他的競選之路正面臨“三座大山”:其一,是潛在的法律風險,大法院已設定有罪基調,即使不是實刑,也足以毀滅選舉前景;其二,是現實的暴力威脅,每一場公開活動都可能成為襲擊目標,嚴重限制其拉票空間與人群互動;其三,是制度性的媒體與話語圍堵,主流保守媒體持續塑造其“危險左派”形象,不斷制造輿論邊緣化。
但諷刺的是,越是在這種壓力之下,李在明的支持基礎卻越加穩固。他不僅在共同民主黨內以接近90%的壓倒性支持率贏得提名,更在年輕選民與底層民眾中保持著強烈號召力。原因無他——他是韓國政治中少數仍堅持“窮人利益”“社會改革”話語的人物。即便攻擊如潮,身體負傷,法律糾纏,他依舊是那個走進市場、面對工人、喊出“財閥必須服從人民意志”的人。
或許正是這種“反建制”的姿態,才令他成為各種力量的眼中釘。但從更宏觀的角度看,李在明的政治遭遇不是個體悲劇,而是整個韓國政治系統結構性失衡的產物。當建制派失去整合社會矛盾的能力,當司法被卷入政治博弈,當社會失序激發極端暴力,任何一位挑戰權力的人物都不再只是競選者,而是某種意義上的“獻祭者”。
李在明現在還站著,但是否能走完這場選戰、是否能跨過司法與安保兩道“生死關”,沒人敢打包票。韓國的政治風暴尚未結束,而這場風暴的核心,不是選票,而是體制深處的撕裂與對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