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有句俗語:“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恩怨。”
職場無論是在校園、辦公室還是醫院,都難免充滿爾虞我詐的明爭暗斗。尤其在醫院,沒有所謂的“靠山”時,不妨謹記以下六條晉升法則:
沉默是金遠離是非
在康復科職場中,切忌背后議論領導和同事,因為一旦泄露秘密,信息極易擴散。比如,當聽到有人討論直屬領導時,即使覺得內容可疑,也不必急于匯報,因為聽到的信息往往不全。
筆者建議,有時沉默才是最明智的選擇,應避免與關系不深的人隨意交談,以防禍從口出;同時,要遠離那些愛說閑話和故意引誘你參與八卦的人,遇到此類情況,便以緊急工作為由迅速脫身。
專業能力是立身之本
康復醫學是強調實踐的科學,治療師畢業后雖然可以執業,但本質上仍需不斷精進技術。院校教授的是理論,臨床培養的是技術。無論醫生、護士還是康復人員,扎實的臨床技能和持續學習能力,都是打破“無靠山困境”的關鍵。
醫療行業不斷更新,唯有持續成長才能擺脫“底層消耗”狀態。
專注本職少管閑事紛爭
醫院工作繁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職責,因此不必過多干涉他人事務。除非同事主動尋求幫助,否則最好少管閑事,以免引發不必要的麻煩。
比如,有位醫生平時熱心幫忙處理病例,但一次幫忙時因數據錯誤而被全部歸責,盡管主要責任并不在他身上。這說明過度熱心可能適得其反,責任越大,背鍋的風險也越高。
在沒有強大后盾時,低調行事、專注本職才是明智之選。當然,這并非倡導對同事冷漠,而是要保持適當距離,不隨意介入他人的工作。
修煉鈍感拒絕內耗自己
在康復團隊協作中,治療師與醫師、護士間難免有理念分歧,過于敏感容易引發自我內耗。
比如有位實習治療師在給患者關節松動弄疼了,患者直接要求換人治療,他就整夜反思是否選錯專業方向。直到一次晨會,治療師長談起這位患者說他已經換好幾位治療師了,讓大家不要太在意,他才意識到過度焦慮毫無必要。
筆者建議,對人對事不要過于敏感,不必總在意別人的想法或隨意揣測他人心思,更不要輕易給人貼標簽。學會遲鈍一點,弱化對瑣事的感知,保持冷靜、理智和平和心態,避免將小事無限放大,減少不必要的自責和內疚。
堅守原則,學會勇敢拒絕
在與同事相處時,切勿總是當軟柿子任人拿捏。越是討好別人,越顯得廉價;越卑微,也越容易遭受挑釁。
例如,科室中總有同事以家事為由頻繁讓你頂班,而你因性格溫和、資歷最低而不敢拒絕。這樣的“老好人”往往一味滿足別人的需求,即使犧牲自己的時間和利益。實際上,擔心得罪人而不敢拒絕往往是多余的。我們應明確自己的底線和原則,用委婉而堅定的方式拒絕無法滿足的請求,勇敢地說“不”,堅守自己的立場。
謹言慎行,守護個人隱私
在醫院信息流通迅速,切忌在單位談論過多私事,比如“家中新車、換了大房子”或“假期計劃去熱門景點旅游”。因為職場中利益關系復雜,真正的朋友難尋,好朋友往往只是暫時無沖突。一旦利益天平失衡,翻臉不認人的情況屢見不鮮。你興致地聊家常,可能會被心懷不軌者當作炫耀資本。
為避免不必要的嫉妒與麻煩,應保護好個人隱私。面對家庭情況提問時,簡單回應“家里人都很支持我的工作”即可,既保持體面,又不泄露太多細節。
許多人質疑職場中是否必須有人關照才能升職加薪,但筆者認為這種觀點并不完全正確。在醫院工作時,“靠山”并非關鍵,關鍵在于自身能力。
俗話說“靠山山倒,靠人人跑”,與其費心尋找靠山,不如腳踏實地提升實力。只要有本事,無論身處何地,都能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 歡迎點贊、在看、分享到朋友圈 ·
來源:風雨醫路行、醫學之聲、溫柔醫刀
編輯丨云自閑
本文系“康知了”綜合整理創作稿件
—上圖為廣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