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3424
“她是試管嬰兒,是經過篩選的呀,怎么可能!”滴答媽媽在孩子確診自閉癥后,完全不能接受。
她說,1歲半的常規體檢,醫生在測評后,特別提到了有自閉癥的可能。不了解相關知識的她,當時還在想,“孩子出生后一直很活潑,也很愛笑,不可能。”
直到兩歲,見孩子沒有開口說話,滴答媽媽才真正著急起來,去醫院再做診斷,得到結論是:輕度孤獨癥。
“這個孩子我等了10年,為什么會這樣……”
滴答媽媽內心非常煎熬,反復糾結——家族并沒有人有自閉癥,這一切,是不是因為試管嬰兒這個技術導致的?
和滴答媽媽有同樣疑問的家庭不在少數。那么,試管嬰兒技術到底是違背自然規律,還是能篩選優良基因?它和自閉癥之間,究竟有沒有關聯?
今天,我們就用科學的證據,為大家撥開迷霧。
藏在技術背后的真實風險因素
近20年來,全球科學家對試管嬰兒與自閉癥的關系進行了多項大規模研究,結論較為統一——在排除父母年齡、不孕原因等混雜因素后,試管嬰兒技術本身與自閉癥無顯著關聯。
2019年《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 對超210萬新生兒的研究發現:試管嬰兒組自閉癥診斷率為1.36%,自然受孕組為1.14%,差異極小。
研究者認為,這種差異可能與試管嬰兒群體中高齡父母比例較高、早產或低體重等間接因素有關,而非技術本身直接導致(如父母年齡≥40歲是已知自閉癥風險因素)。
2021年瑞典全國性研究直接指出:排除父母年齡、不孕原因等混雜因素后,試管嬰兒技術本身與自閉癥無顯著關聯。
也就是說,試管嬰兒技術本身不直接導致自閉癥,但試管嬰兒家庭中高齡父母、遺傳缺陷(如脆性X綜合征)及并發癥(如早產)的比例較高,這些因素可能與自閉癥風險有關。
此外,試管嬰兒多胎妊娠(如雙胞胎)比例顯著高于自然受孕,而多胎導致的早產、低體重等并發癥是已知自閉癥風險因素。()
以上這些,從生活出發,大家更容易理解。通常情況下,普通家庭一開始很少會考慮試管嬰兒,大多數夫妻是在婚后數年未能成功懷孕后,才會走上尋醫問診的道路,進而選擇采用輔助生殖技術。
是萬里挑一,還是違背自然
如今,試管嬰兒已不再是一個陌生詞匯,很多人都有所耳聞。然而,大眾對這一技術的認知大多停留在表面,因此圍繞試管寶寶的爭議也不少。
有人認為,試管嬰兒技術運用了科學篩選手段,能夠挑選出更優質的精子和卵子,從而試管寶寶更健康聰明;也有人質疑這違背自然規律,所以后代會出問題,比如自閉癥。
試管嬰兒,醫學全稱是體外受精 - 胚胎移植技術(IVF - ET)。簡單說,就是讓精子和卵子在體外結合成受精卵,發育成胚胎后,再移入子宮完成后續生長。
這技術操作精密復雜,每個環節都不容有失。
第一步,促排卵。
女性需借助藥物的作用促進排卵,使多個卵泡同步發育,從而獲取充足數量的卵子,這是后續成功的關鍵。
第二步,取卵取精。
卵泡成熟后,在超聲引導下,醫生用特制取卵針取出卵子,與此同時,男性通過手淫等方式采集精液。
第三步,受精。
實驗室篩選優質精子,讓它們和卵子在特殊培養液里自然結合受精;要是男性因素導致受精困難,就用單精子注射技術把精子注入卵子,形成受精卵。
第四步,培育胚胎。
受精卵會在培養箱里發育成胚胎,一般培養3-5天。在這個過程中,醫生會密切觀察胚胎的發育情況,精心挑選1-2個優質胚胎。
第五步,移入子宮。
將篩選出的胚胎移入子宮。如果胚胎可以在母體內的著床、發育,女性就懷孕了,后續產檢和自然受孕一樣,需要定期產檢,直至生育。
自 1978 年世界首例試管嬰兒在英國誕生,這項技術不斷發展,如今已到第三代。
一代主要解決女性不孕,比如輸卵管堵塞、粘連等情況;
二代針對男性不育,比如少精、弱精,通過卵胞漿內單精子注射技術,直接將精子注入卵子內,提高受精的成功率;
三代是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 / 篩查,移植前檢測胚胎,篩掉有染色體異常和基因疾病的,降低遺傳風險,提高成功率。目前醫學界對于造成自閉癥的基因尚未完全明確,所以在這個技術階段,也還很難做到避免移植可能攜帶自閉癥相關基因的胚胎。
綜上所述,試管嬰兒整個過程既融入了科學的篩選手段,又遵循著自然生育的基本規律。
試管寶寶和自然受孕的寶寶一樣,都會受到遺傳因素和成長環境的共同影響。所以各方面是否優秀,也遵循一個概率問題。
相比孩子的出生方式,養育更重要
自閉癥的成因是遺傳、環境等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目前并沒有確鑿的證據表明,某種特定的出生方式會直接導致孩子有自閉癥。
所以,家長們無需因為生育方式的選擇,或是孕期中各種難以預料的因素而陷入深深的愧疚之中。
哪怕時光能夠倒流,重新站在人生的分岔路口,也沒人能保證改變某個選擇,就能避免生下有自閉癥的孩子。
孩子有自閉癥,這不是家長的錯。當父母真正認識并理解到這一點,其實就是治愈的開始。
自閉癥,這個醫學領域的謎題,至今仍未被完全解開,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養育孩子的價值,從來不取決于他出生時是否完美無缺,而在于我們如何用愛與理解,一路陪伴他們成長的過程。
養育過程本身就是一場充滿愛與挑戰的旅程。在這段旅程中,會有歡笑,也會有淚水;會有驚喜,也會有困惑。
但無論如何,每一個瞬間都是獨一無二且珍貴的。
生命本身就沒有完美之說,在養育自閉癥孩子的過程中,逐漸學會接納與包容,發掘殘缺之外的閃光點,誰說不是一種收獲呢!
相關研究:
1. Winter, A. S., Yartel, A. K., Fountain, C., Cheslack-Postava, K., Zhang, Y., Schieve, L. A., Kissin, D. M., & Bearman, P. (2024). The role of multiple birth and birth complications i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conception and autism diagnosis.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193(10), 1426–1432. https://doi.org/10.1093/aje/kwae049
2. Briana, D. D., & Malamitsi-Puchner, A. (2022). Intracytoplasmic sperm injection and fetal origins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An intriguing, though controversial association. The Journal of Maternal-Fetal & Neonatal Medicine, 35(4), 799–805. https://doi.org/10.1080/14767058.2020.1730804
3. Conti, E., Mazzotti, S., Calderoni, S., Saviozzi, I., & Guzzetta, A. (2013). Are children born after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at increased risk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A systematic review. Human Reproduction, 28(12), 3316–3327. https://doi.org/10.1093/humrep/det380
4. Djuwantono, T., Aviani, J. K., Permadi, W., Achmad, T. H., & Halim, D. (2020). Risk of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 in children born from different ART treatm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Neurodevelopmental Disorders, 12(1), 33. https://doi.org/10.1186/s11689-020-09347-w
5. Zamstein, O., Wainstock, T., Gutvirtz, G., & Sheiner, E. (2024).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medically assisted reproduction o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risk. Journal of Assisted Reproduction and Genetics, 41, 2607–2613. https://doi.org/10.1007/s10815-024-03180-z
6. Diop, H., Cabral, H., Gopal, D., Cui, X., Stern, J. E., & Kotelchuck, M. (2019). Early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 in children born to fertile, subfertile, and ART-treated women.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Journal, 23, 1489–1499. https://doi.org/10.1007/s10995-019-02770-z
7. Velez, M. P., Dayan, N., Shellenberger, J., Pudwell, J., Kapoor, D., Vigod, S. N., & Ray, J. G. (2023). Infertility and risk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in children. JAMA Network Open, 6(11), e2343954. https://doi.org/10.1001/jamanetworkopen.2023.43954
8. Muller, K., Carballo, A., Vega, K., & Talyn, B. (2024). A scoping review: Risk of autism in children born from assisted reproductive technology. Reproductive Medicine, 5(4), 204–230. https://doi.org/10.3390/reprodmed5040019
9. Halvaei, I., Litzky, J., & Esfandiari, N. (2020). Advanced paternal age: Effects on sperm parameters, assisted reproduction outcomes and offspring health. Reproductive Biology and Endocrinology, 18, 110. https://doi.org/10.1186/s12958-020-00668-y
10. Wallace, A. E. (2017).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medically assisted reproduction on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risk in a large commercially-insured population in the US [Doctoral dissertation, Drexel University]. Drexel University ProQuest Dissertations Publishing
你覺得試管嬰兒技術與自閉癥有關聯嗎?
歡迎互動留言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文章版權歸「大米和小米」所有,未經許可,嚴禁復制、轉載、篡改或再發布。本號長期征集線索/稿件,一經采用,稿費從優。提供線索/投稿請聯系:contents@dmhxm.com。
點擊撥打大小米服務熱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