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作
唐 · 呂從慶
人生自古少百年,彈琴飲酒須歡然。
老子于今得此趣,縱有塵事難糾纏。
左安藥爐右茶具,失記朝來與朝去。
偶因送客出前溪,便過溪橋拾詩句。
廣東省英德市三圣巖紅茶生態園(實景圖)
茶經簡介:
《茶經》是唐代陸羽編著,是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茶的專著。在此之前,中國已經有不少與茶事有關的記載,但都是各書中的零散片段,直到《茶經》的出現,才有了完整而系統的茶學專著。
《茶經》也引領了茶書寫作的風潮,此后出現了大量有關茶和飲茶知識的專書,而《茶經》本身又成為后世茶書的范本。將飲茶提升為茶文化和茶道,給飲茶的程式灌注進了美學的意境和儒、釋、道的思想。
《茶經》第九篇:略
作者 / 陸羽
其造具,若方春禁火之時,于野寺山園叢手而掇,乃蒸,乃舂,乃以火乾之,則又棨、樸、焙、貫、相、穿、育等七事皆廢。
其煮器,若松間石上可坐,則具列,廢用槁薪鼎櫪之屬,則風爐、灰承、炭撾、火筴、交 床 等廢;若瞰泉臨澗,則水方、滌方、漉水囊廢。
若五人已下,茶可末而精者,則羅廢;若援藟躋嵒,引絙入洞,于山口灸而末之,或紙包合貯,則碾、拂末等廢;既瓢碗、筴、札、熟盂、醝簋悉以一筥盛之,則都籃廢。
但城邑之中,王公之門,二十四器闕一則茶廢矣!
翻譯(白話文)九、茶具的省略
關于制造和工具,如果正當春季寒食前后,在野外寺院或山林茶園,大家一齊動手采摘,當即蒸熟,搗碎,用火烘烤干燥(然后飲用),那末,棨(錐刀)、撲(竹鞭)、焙(焙坑)、貫(細竹條)、棚(置焙坑上的棚架)、穿(細繩索)、育(貯藏工具)等七種工具以及制茶的這七道工序都可以不要了。
關于煮茶用具,如果在松間,有石可坐,那末具列(陳列床 或陳列架)可以不要。如果用干柴鼎鍋之類燒水,那末,風爐、炭撾、火夾、交 床 等等都可不用。若是在泉上溪邊(用水方便),則水方、滌方、漉水囊也可以不要。
如果是五人以下出游,茶又可碾得精細,就不必用羅篩了。
倘若要攀藤附葛,登上險巖,或沿著粗大繩索進入山洞,便先在山口把茶烤好搗細,或用紙包,或用盒裝,那么,碾、拂末也可以不用。
要是瓢、碗、夾、札、孰盂、鹽都用筥裝,都籃也可以省去。
但是,在城市之中,貴族之家,如果二十四種器皿中缺少一樣,就失去了飲茶的雅興了。
陸羽生平
陸羽十分嗜茶,精于茶道,唐朝上元初,陸羽隱居苕溪,撰《茶經》,對茶的性狀、品質、產地、種植、采制、烹飲、器具等皆有論述。成為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
他一生坎坷,本是個棄兒,被善于考察茶事的智積禪師撿回,幼年寄養在李儒師家,與儒師之女李季蘭青梅竹馬,兩小無猜。九歲回寺院,智積禪師授予茶藝。十三在戲班子學藝,后被太守李齊物收留,送書院攻讀經書,其時與李季蘭同窗共讀,萌生愛情。
李季蘭應詔入宮為才女,改名李冶,與陸羽中斷音訊。陸羽因李齊物朝廷被害,斷絕仕途之念,開始考察茶事,同時尋訪李季蘭。安祿山反唐,在杭州尋茶與李冶不期而遇。陸羽經余杭鎮到達雙溪鄉將軍山,開始寫作《茶經》,后到湖州寄宿妙喜寺,與李冶重燃愛火,再定終身。
陸羽因茶出名,進宮為代宗帝煮茶,建中元年,李冶因觸怒德宗帝,被杖死。陸羽傷心欲絕。晚年浪跡東南各省,七十二歲死于湖州。
清山遠谷英德紅茶攝影 頤和居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