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西方對中國芯實施全面封鎖后,倪光南院士就指出,RISC-V可以作為中國芯片自主新賽道。而幾年過去了,隨著DeepSeek開源模型的爆火,具備開源、低功耗以及靈活等特性的RISC-V架構也再度成為焦點,引發行業熱議。事實證明,倪光南院士說的沒錯,RISC-V架構大有可為,開源才能驅動創新。
和傳統的X86以及ARM架構相比,RISC-V架構有哪些優勢呢?
首先,最大的區別就是開源,X86和ARM都是私有化的產物,被英特爾和ARM公司100%壟斷了。其他人想要使用,在獲得許可的前提下,還得花錢,花大價錢。那么問題就出現了,就算你有錢還不行,如果人家不給你用,你就沒法用,這個變數就太大了!
在華為被美制裁后,就從芯片架構到設計軟件再到芯片制造設備等各個環節進行了“卡脖”,也就是說,我不給你用,你花再多錢都沒用,這就會讓我們非常被動。
而RISC-V開源就意味著開放,它不再是某一家企業私有化的產物,而是“共建、共享、共治”的原則,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修改和拓展,而且不需要花錢。它通過RISC-V國際基金會來共同管理,誰也不單獨擁有,誰也不能單獨控制技術,而且以防萬一,確保RISC-V可以真正意義上的獨立,RISC-V基金會總部也早就從美遷移到了瑞士。很顯然,RISC-V的開源特性,不僅提升了自主性,更可以有效打破技術壟斷。
回顧RISC-V架構的發展史,正因為其開源的特性,只用了15年時間,它就走過了其他架構30年的發展歷程。基于此,我國在過去幾年也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果,比如玄鐵C930服務器芯片、香山高性能處理器核IP等。
毫無疑問,RISC-V正在強勢崛起,但想要依靠它來開辟中國芯自主新賽道,還需“三板斧”,包括補齊工具鏈短板,增加標桿案例,以及加快培養人才,人才缺口大是目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國優秀的處理器芯片人才儲備存在“嚴重不足”的情況,形勢還是挺嚴峻的。
根據相關數據顯示,在2008-2017十年間,從發表在ISCA論文第一作者的數據統計對比來看,中美的數據分別是4%和85%,相差了20倍之多,這個差距還是相當巨大的。
但值得慶幸的是,一切都在變好,RISC-V架構加速發展的推動下,中國也加快了行動。據了解,中國科學院大學早在2019年就開啟了“一生一芯”的計劃,如果你參與了這個計劃,在畢業的時候就需要獨立完成一款RISC-V處理器的設計以及流片,將學習融入科研和產業一線,在實踐中總結經驗,有效縮短了人才培養的時間周期。
在RISC-V領域的論文數量對比上,中美分別以301和463篇排名前兩位,占比也分別是14.42%和22.71%,盡管咱們還是落后,但差距已經縮小了很多了,未來可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