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央視315晚會曝光了黑工廠將殘次品垃圾衛生巾、紙尿褲翻新出售的黑色產業鏈,畫面觸目驚心:
發霉的原料、未消毒的生產線、熒光劑超標的成品……消費者對衛生巾安全的信任瞬間崩塌。
晚會次日,雷軍的微博評論區成了“衛生巾許愿池”,數萬網友涌入留言:
“雷總,做個能測體溫的智能衛生巾吧!”
“小米衛生巾,年輕人的第一片安心巾!”
“連火箭都能造,做個衛生巾救救姐妹行不行?”
“好像什么東西難干,或者什么東西不值得信任,他們就到我的評論區留言,我成了那個許愿池。”雷軍無奈的說。
“許愿”背后,是公眾對雷軍“顛覆者”期待,也是對安全剛需產品的集體焦慮。
從商業理性的角度看,“小米衛生巾”難落地。
小米的核心能力集中在消費電子(手機、家電)、AIoT(智能家居)和新能源車領域,依賴芯片、算法、物聯網技術;
而衛生巾涉及高分子材料、纖維工藝、女性生理學研究,技術路徑截然不同。
從芯片到棉芯,存在一個科技斷崖。
此外,衛生巾產業鏈成熟且相對封閉,從絨毛漿、SAP(吸水樹脂)到無紡布,頭部企業(如恒安、寶潔)已形成成本壁壘。
小米若自建產線,需從零整合化工、紡織、包裝等多環節,邊際成本較高。
國內用戶習慣已經固化,國內衛生巾市場滲透率超90%,國際品牌(護舒寶、蘇菲)與本土巨頭(七度空間、自由點)瓜分份額,消費者對品牌忠誠度極高。
作為一款功能性產品,它的基礎功能(吸水、防漏)已高度同質化,高端賽道被“純棉”“有機”等概念占據。
按照小米一貫的“科技”“高性價比”策略,若從“科技衛生巾”切入,需教育市場接受“智能監測”“數據聯動”等需求,風險極大。
衛生巾是“零容錯”產品,安全屬性遠高于性價比。
小米需重塑“專業、可靠”形象,而非靠“價格屠夫”標簽破局,在品牌形象塑造上,原路徑無法借鑒。
此外,小米的主力消費群為18-35歲男性(占比超60%),而衛生巾用戶為全年齡段女性。
若貿然跨界,可能形成“直男品牌做女性私護”的品牌形象。
雷軍個人的投資風格是信奉“順勢而為”,“風口上的豬”也能起飛,擅長切入規模大、痛點深、可技術化改造的賽道(如手機、電動車)。
而衛生巾行業,主流產品已解決基礎需求痛點,創新只能集中于邊緣場景,如運動防移位、經期暖宮、生理期數據檢測等。
衛生巾的原材料(石油衍生品)成本受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主導,供應鏈優化空間有限,小米手機獲得成功的“硬件+互聯網”利潤模型難以借鑒。
若雷軍真做衛生巾,更可能選擇兩種路徑。
一是在原材料上,技術賦能。
借勢全球禁塑趨勢,開發可降解包裝、零致敏植物基吸收層,與小米“碳中和”戰略形成協同。
與恒安、維達等代工廠合作,與小米生態鏈企業合作開發“植物基SAP”(從玉米淀粉提取吸水材料)或“納米抗菌纖維”。
自己不投入設備生產,輕資產模式降低風險;
用子品牌切割(如“米家生活”),避免主品牌稀釋。
小米生態鏈已覆蓋毛巾(最生活)、牙刷(素士)、紙巾(無染)等品類,若將衛生巾納入“家庭快消矩陣”,可借力現有渠道(小米之家、有品電商)和品控體系。
與智能穿戴聯動,研發可監測經期血量、體溫的衛生巾,通過藍牙與小米健康APP同步,結合AI預測生理周期異常,如貧血、內分泌失調等。
二是公益性下沉策略。
中國仍有4000萬女性因貧困使用劣質衛生巾(數據來源: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
小米可復刻“巨能寫”筆9.9元十支的極致性價比策略,推出低成本基礎款衛生巾,如竹漿衛生巾,通過公益合作進入鄉村、校園。
短期內,“小米衛生巾”大概率停留在網友的腦洞狂歡中。
但這場許愿池事件折射出公眾對“小米式顛覆”的復雜期待。
人們渴望的或許不是一片衛生巾,而是一個能用科技與誠意重構信任規則的“新物種”。
正如雷軍曾說:“創新不是做別人沒做過的事,而是做別人沒做好的事。”
若真有一日,小米以“安全普惠”之名跨界,或許能成為攪動行業沉疴的那條鯰魚。
注:本文純屬虛構推演,如有雷軍粉絲連夜成立“衛生巾事業部”,純屬巧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