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萬聯萬象,作者|時楠,編輯|小峰
2025年一季度,中國煤炭行業交出了一份"喜憂參半"的成績單。
根據最新公布的上市煤企業績報告,盡管超過70%的企業仍保持盈利狀態,但絕大多數企業凈利潤同比呈現大幅下滑態勢,部分企業甚至出現由盈轉虧的嚴峻局面。在這一片"跌聲"中,寧夏首富黨彥寶掌舵的寶豐能源,以凈利潤同比增長71.49%的亮眼表現"一枝獨秀",為行業帶來一絲暖意。
這份行業成績單,不僅反映了煤炭市場當前的供需格局,也折射出能源轉型背景下傳統煤炭企業面臨的深刻挑戰。煤炭行業的“黑金”本色還有幾成?跟隨萬聯萬象一探究竟。
01 利潤普跌的多重誘因
2025年一季度,中國煤炭行業經歷了近年來最為嚴峻的業績下滑。統計顯示,在已公布業績的39家上市煤企中,有32家企業凈利潤同比下滑,占比超過80%,其中12家企業下滑幅度超過30%,更有恒源煤電(-93.70%)、甘肅能化(-90.48%)、永泰能源(-89.06%)等企業凈利潤暴跌近九成。
這種普遍性的利潤萎縮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市場價格波動是導致煤企利潤縮水的直接原因。自2024年下半年以來,受供需關系變化影響,動力煤、焦煤等主要煤炭品種價格進入下行通道。以秦皇島港5500大卡動力煤為例,2025年一季度平均價格較2024年同期下降約25%,直接擠壓了企業的利潤空間。這種價格下跌在淮北礦業(-56.50%)、平煤股份(-79.50%)等以動力煤為主的企業中表現尤為明顯。
價格下跌的背后是供需格局的轉變。一方面,2024-2025年暖冬現象明顯,冬季供暖用煤需求不及預期;另一方面,新能源發電裝機容量持續增長,2025年一季度風電、光伏發電量同比增長18.7%,替代了部分火電需求。同時,煤炭進口量保持高位,2025年1-3月累計進口煤炭約1.2億噸,同比增長15%,進一步增加了市場供應。
與售價下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煤炭企業的生產成本卻呈現剛性上升趨勢。首先,隨著開采深度增加和資源條件惡化,噸煤開采成本逐年攀升。以山西部分煤礦為例,2025年井下開采平均深度已達600米以上,較2020年增加約150米,直接導致通風、排水、支護等成本大幅上升。
其次,安全環保投入持續加大。2024年新版《煤礦安全生產條例》實施后,企業在安全設施、人員培訓等方面的支出平均增加了12%-15%。環保方面,"雙碳"目標下,煤礦矸石處理、礦井水治理等標準不斷提高,相關成本難以壓縮。如充礦能源雖然營業收入下降23.53%,但其環保投入反而同比增長8%,進一步侵蝕了利潤。
此外,人工成本的上漲也不容忽視。隨著人口紅利消退和年輕勞動力向其他行業轉移,煤礦工人平均工資以每年6%-8%的速度增長,而生產效率的提升卻相對有限,導致單位人工成本持續攀升。
政策環境的變化對煤炭行業影響深遠。一方面,國家發改委持續完善煤炭價格形成機制,加強對電煤中長期合同的履約監管,雖然保障了電力供應穩定,但也限制了部分煤企的價格彈性。另一方面,"雙碳"戰略持續推進,高耗能行業煤炭消費受到更多限制,傳統煤炭市場需求增長乏力。
值得注意的是,能源結構調整正在重塑市場競爭格局。2025年一季度,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已達到22%,較2024年同期提升2個百分點。在電力領域,可再生能源優先上網政策使得火電發電小時數持續下降,間接影響了電煤需求。這一趨勢在長期依賴電力行業的大型煤企如中國神華(-17.96%)、中煤能源(-19.95%)的業績中得到了充分體現。
企業自身因素也在業績分化中扮演重要角色。部分企業前期擴張過快,在行業下行期面臨較大的折舊攤銷壓力和財務成本負擔。如冀中能源(-54.97%)、山煤國際(-56.29%)等企業資產負債率長期高于70%,利息支出占利潤比重較大。
同時,區域市場差異導致企業表現不一。陜西、內蒙古等資源條件較好地區的煤企,如陜西煤業(-1.23%),抗跌能力相對較強;而資源逐漸枯竭的老礦區企業,如開灤股份(-67.87%)、上海能源(-65.45%),則面臨更大的經營壓力。此外,產品結構單一的企業受市場波動影響更為明顯,如主要生產焦煤的山西焦煤(-28.33%)受鋼鐵行業低迷拖累較大。
02 寶豐能源的增長密碼
在煤炭行業整體低迷的背景下,寧夏首富黨彥寶率領寶豐能源交出了一份令人驚艷的成績單:2025年一季度實現凈利潤24.37億元,同比增長71.49%;營業收入107.71億元,同比增長30.92%。
這一表現不僅遠超行業平均水平,更在上市煤企中"獨領風騷"。深入分析發現,寶豐能源的逆勢增長并非偶然,而是其獨特的戰略布局和經營模式的必然結果。
產業鏈延伸是寶豐能源區別于傳統煤企的核心競爭力。與大多數單純從事煤炭開采和銷售的企業不同,寶豐能源構建了"煤-焦-化"全產業鏈,將上游原材料優勢轉化為下游高附加值產品。2025年一季度,其煤化工板塊貢獻了約65%的利潤,有效對沖了煤炭價格下跌風險。
具體來看,寶豐能源的烯烴項目已成為利潤增長的重要引擎。其寧東基地年產100萬噸烯烴項目運行效率行業領先,裝置開工率保持在95%以上,遠高于行業平均85%的水平。更重要的是,該項目采用先進的煤氣化技術,原料煤成本較傳統油基烯烴低30%-40%,在油價震蕩的背景下具有顯著成本優勢。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聚烯烴產品價格雖回落,但價差空間仍然可觀,毛利率維持在35%左右。
技術壁壘構成了寶豐能源的護城河。公司在煤氣化技術領域持續投入,自主研發的"寶豐爐"氣化技術已升級至第三代,碳轉化率提高至99%,比行業平均水平高出3-5個百分點。這意味著同樣數量的原料煤可以產出更多有效合成氣,直接降低單位產品成本。2025年一季度,其噸烯烴能耗同比下降8%,相當于節省成本約1.5億元。
數字化改造同樣功不可沒。寶豐能源投入近5億元打造的智能工廠系統已全面投入使用,實現了從煤炭入廠到產品出廠的全流程數字化管控。通過先進控制系統(APC)和實時優化系統(RTO),關鍵生產裝置實現了"黑屏操作",即無需人工干預的自動化運行。這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人均產值達行業平均的2.3倍),還大幅降低了人為操作失誤和質量波動,產品優等品率保持在99.8%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寶豐能源的循環經濟模式創造了額外價值。其園區內煤化工與焦化裝置深度耦合,焦爐煤氣全部回收利用,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50萬噸;廢水經過深度處理后回用率超過95%,遠高于行業70%的平均水平。這些環保舉措不僅降低了生產成本,還帶來了碳減排的現實收益。
前瞻性布局新能源材料,率先開啟戰略轉型為寶豐能源打開了新的增長空間。早在2022年,公司就開始布局新能源材料領域,利用現有煤化工基礎發展鋰電池材料。2024年底投產的5萬噸/年碳酸二甲酯(DMC)裝置,恰好趕上了2025年鋰電池行業需求爆發,產品一直處于供不應求狀態,毛利率高達45%。
在氫能領域的布局也開始收獲回報。寶豐能源利用煤化工副產氫氣的優勢,建設了西北地區最大的氫能綜合示范項目,2025年一季度已向周邊燃料電池汽車和化工企業供應高純氫2000余噸,成為新的利潤增長點。與此同時,公司光伏制氫一體化項目首期2萬噸/年產能已投入運行,實現了"綠電"制"綠氫"的閉環,為未來碳減排奠定了基礎。
研發投入支撐了這些新業務的快速發展。2024年寶豐能源研發費用達8.7億元,占營業收入比例3.5%,遠高于煤炭行業1.2%的平均水平。公司擁有煤化工領域專利超過300項,其中發明專利占比超過40%,形成了強大的技術儲備。這種對創新的持續投入,確保了其在行業變革中始終能夠抓住高價值環節。
此外,寶豐能源的區域布局也頗具戰略眼光。其生產基地主要位于西北能源"金三角"地區,不僅煤炭資源豐富、價格低廉,還享受一定的優惠政策。同時,公司積極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市場,烯烴產品出口量同比增長40%,部分規避了國內市場競爭加劇的風險。
03 煤炭行業的困境與挑戰
盡管寶豐能源等少數企業通過轉型升級實現了逆勢增長,但就整體而言,中國煤炭行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復雜挑戰。
從外部環境到內部結構,從短期波動到長期趨勢,多重壓力交織疊加,行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深入分析這些困境與挑戰,對于把握行業未來發展方向具有重要意義。
"雙碳"目標正在重塑中國能源格局,煤炭作為高碳能源首當其沖。根據《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要求,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要達到20%左右,而實際上這一目標已提前實現。
更嚴峻的是,隨著風電、光伏發電成本持續下降,新建可再生能源項目已普遍具備與煤電競爭的能力。2025年一季度,全國新增發電裝機中可再生能源占比超過85%,煤炭在能源體系中的主體地位正被逐步削弱。
電力結構調整直接影響煤炭需求。一方面,可再生能源優先上網政策導致火電發電小時數持續下降,2025年一季度全國火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數僅為1050小時,同比減少56小時;另一方面,儲能技術突破和智能電網建設使得電力系統對煤電的調峰依賴逐步降低。據預測,到2030年電煤需求可能從當前的約23億噸降至18-20億噸,這一趨勢對長期依賴電力行業的煤炭企業構成巨大挑戰。
供需失衡是當前煤炭市場的突出矛盾。經過多年產能建設,特別是一批大型現代化煤礦投產,我國煤炭總產能已超過45億噸/年,而2025年消費量預計約42億噸,產能利用率不足95%。在晉陜蒙等主產區,部分煤礦甚至不得不通過主動限產來維持市場平衡。這種供過于求的局面導致價格競爭激烈,企業利潤空間被不斷壓縮。
同質化競爭問題尤為嚴重。大多數煤炭企業產品結構單一,主要生產動力煤或煉焦煤等大宗商品,差異化程度低。當市場下行時,企業缺乏價格主導權,只能被動接受市場定價。這一點從2025年一季度眾多煤企"量價齊跌"的業績中可見一斑:中國神華商品煤銷售價格同比下降22.5%,中煤能源煤炭業務毛利率縮減至15.8%,均為近年來最低水平。
區域市場分割進一步加劇了競爭無序。受運輸成本限制,煤炭市場呈現明顯的區域性特征,部分區域因集中度過高導致競爭白熱化。如山西地區聚集了山西焦煤、潞安環能、晉控煤業等多家大型煤企,在需求萎縮時競相降價,造成行業整體效益下滑。2025年一季度,山西地區動力煤價格跌幅普遍大于其他地區,相關企業利潤降幅也更為明顯。
環保標準不斷提高,治理成本持續增加。"十四五"期間,國家對煤礦礦井水、煤矸石、瓦斯等污染物排放標準全面提升,特別是一些重點區域開始執行特別排放限值。與此同時,碳減排壓力與日俱增,盡管煤炭企業未被直接納入全國碳市場,但通過電力、鋼鐵等下游行業間接傳導的碳成本正在增加。
生態修復責任加重,歷史欠賬亟待解決。隨著《礦山生態修復管理辦法》實施,煤礦閉坑后的生態修復要求更加嚴格,且強調"邊開采邊治理"。一些開采歷史較長的老礦區,如開灤股份、淮北礦業等,不得不投入大量資金用于塌陷區治理和土地復墾,2025年一季度相關支出平均占利潤的15%-20%,顯著影響企業當期業績。
人才斷層問題日益突出。煤炭行業工作環境艱苦,對年輕人的吸引力持續下降。調查顯示,2024年主要煤炭院校采礦工程專業招生人數較2015年下降40%,企業一線技術工人平均年齡超過45歲。高素質人才流失嚴重,特別是懂技術、會管理的復合型人才更為稀缺。這種人才困境直接制約了企業的轉型升級步伐。
技術創新能力不足制約高質量發展。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我國煤炭企業在自動化開采、智能礦山建設等領域仍有差距。大部分企業研發投入不足營業收入的1%,遠低于制造業3%的平均水平。核心技術依賴引進,如高端采煤機、智能控制系統等仍主要依賴進口。缺乏核心技術創新能力,使得企業在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方面進展緩慢。
04 結語
2025年一季度煤炭行業業績報告猶如一面鏡子,清晰映照出傳統能源產業在變革時代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煤炭行業“黑金”本色還在,但未來很可能將呈現"兩極分化"趨勢:
那些能夠主動擁抱變革,加快向清潔高效、多元化、智能化方向轉型的企業,有望在產業重構中占據有利位置;而固守傳統、轉型遲緩的企業則可能被市場逐步淘汰。這一過程雖然痛苦,卻是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
對煤炭企業而言,當務之急是打破"靠天吃飯"的思維定式。在能源轉型的大潮中,煤炭行業不會消失,誰能夠未雨綢繆、主動求變,誰就會在變革浪潮中站穩腳跟,迎來新的發展春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