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世界,是一個有明顯階級劃分的世界。
從生活水平看,中低收入家庭要明顯低于高收入家庭,這種情況在階級差異更小的發達國家,也不例外。
從各國情況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無論是生活水平還是社會福利待遇,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正是這種階級化差異的存在,發展中國家的人,千方百計想去發達國家;而發達國家,也同樣千方百計阻撓發展中國家居民的涌入。
雖然有人說,狗不嫌家窮,大家要愛國。但如果條件允許,更多的人,仍然會義無反顧的涌往發達國家。
在我國,還有另一種替代的選項:這便是過去幾十年持續發生的城鎮化,大量居住在農村地區的人,涌入發展水平更高的城市。
如何來準確描述這種從落后地區向發達區域的人口遷徙呢?人口普查數據,將所有人口的居住地,劃分為三種類型:一類是城市,一類是鎮(比如縣城、小鎮,還有一類是鄉村。
一般而言,人們可能從鄉村遷徙到城市或鎮,也可能會從鎮遷徙到城市,還有一種可能是從小城市遷往大城市。
當然,也有少數人,從發展水平更高的城市,遷徙到更落后的農村地區,或者因為特定的原因,無法在城市立足,所謂城市套路深,遷徙回農村是也。
哪些年齡段的人,會到城市中去呢?下圖展示了這種趨勢。
15歲以下的人口,在我國是無法取得合法勞動報酬的,所以這類人群,通常以家庭供養為主。
數據顯示,在農村和鎮(縣城),這類人群的比例,相差并不大。
但15歲以后,由于求學、務工等原因,居住在鄉村地區的人口比重迅速下降,而城市和鎮的比例迅速上升。
這一比例,在30-34歲區間達到峰值。
因為我國獨有的35歲現象的存在,以及女性生育后回歸家庭的原因,35歲以后的人口,有很大一部分又從城市遷徙回了農村。
所以城市和鎮(縣城)里,35歲以后人口的比例開始下降。
鄉村地區,這一年齡段的人口比例開始上升,到50歲時達到峰值。
大齡勞動者無法在城市立足之后,鄉村地區的大齡人口比重要顯著高于城市和鎮。
從另一方面說,大齡人口回到農村,能夠在更慢節奏的鄉村生活環境中生存,這是“落葉歸根”這種養老模式的體現。
與其讓大量的大齡人口聚集在城市,拖累城市的發展速度,或許回到農村,是社會養老模式下更佳的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