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聯影醫療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卡脖子”風險懸頂
截圖來源于華夏健康網健康領域專欄創作者《一點健康》
來源|一點健康
編輯|張澤明
曾被譽為國產醫療器械“華為”的聯影醫療(688271.SH),如今正遭遇業績下滑、核心技術受制、軍隊采購禁令等多重挑戰。
最新披露的2024年三季度財報顯示,公司營收16.21億元,同比下降25%,而歸母凈利潤虧損2.79億元,同比暴跌320.57%。這是聯影醫療自上市以來最糟糕的季度表現,標志著公司盈利模式已面臨嚴峻挑戰。
實際上,聯影醫療的業績自2024年上半年便已顯現疲態。二季度營收、凈利潤增速均降至低個位數,核心市場需求疲軟,海外擴張高成本“燒錢”加劇了盈利壓力。
行業困境加劇,也是導致聯影醫療收入銳減的重要原因:國內醫療設備行業招投標規模下滑,2024年上半年同比下降35%,醫院采購趨于謹慎,直接影響聯影醫療的訂單增長;核心市場產品需求下滑,如DR設備市場同比下降超12%,數字化乳腺機市場同比下降30%,醫用電子加速器市場下降5%,CT市場規模也同比下降13.12%。
受業績惡化影響,聯影醫療股價較高點已跌去50%以上,曾一度跌破109.88元/股的發行價,盡管近期反彈,但仍難以重回巔峰。
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卡脖子”風險懸頂
盡管聯影醫療自詡“國產高端醫學影像設備領導者”,但在核心技術上依賴進口的問題仍未解決,關鍵零部件長期受制于日本、德國供應商。
MRI(磁共振)超導磁體:關鍵技術來源于日本,國產化進展緩慢; CT(計算機斷層掃描)探測器:高度依賴德國供應商,進口替代難度大;PET-CT(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晶體:核心組件依賴國外企業,供應鏈穩定性存疑。
長期依賴進口不僅讓公司在國際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更讓聯影醫療面臨潛在的供應鏈“斷供”風險。一旦國際貿易形勢惡化,或供應商調整策略,聯影醫療的生產交付將被迫停滯,甚至影響長期發展。
軍隊采購“封殺”,政府招標市場受限
2022年起,聯影醫療被禁止參與軍隊采購,原因包括投標提供虛假材料、串通投標、未按合同履約、夸大業績等。
此舉不僅對軍方市場造成直接沖擊,更可能影響政府、國企、事業單位的采購資格。多個機構的招標文件已明確限制違規企業參與,聯影醫療的全國性市場競爭力或因此下降,未來政府訂單收入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內部管理混亂,訴訟纏身
政府采購投訴頻發:廣西壯族自治區財政廳在2024年9月駁回聯影醫療的投訴,稱其投標參數不符技術要求,但公司仍試圖通過申訴改變結果;三亞市政府采購案,聯影醫療對競爭對手涉嫌虛假響應提出質疑,但未能獲得支持,政府機構駁回投訴。
員工維權訴訟不斷:法院判決聯影醫療在員工產假爭議案中需支付補償,揭露出公司人力資源管理的混亂;近一年內,公司涉及“服務合同糾紛”12起,買賣合同糾紛9起,修理合同糾紛2起,管理層面問題頻發,導致公司運營風險增加。
“造血”能力受質疑,資本市場信心下降
聯影醫療自上市以來,一直高舉自主創新大旗,然而其自我造血能力遭到市場質疑。
高投入換低回報:2024年9月30日,公司研發投入16.35億元,同比增長14.32%,但核心技術短板仍未突破,高端產品仍依賴進口零部件。
資產負債率上升:2024年9月底,總資產260.3億元,總負債67.94億元,資產負債率26.1%,同比增長8.61%,表明企業擴張帶來的財務壓力加大。
資本市場信心動搖:股價自2023年9月后暴跌超50%,市值大幅縮水。
機構投資者對公司增長潛力持謹慎態度,市場情緒偏悲觀。
國產醫療設備龍頭,能否突圍?
作為國產醫療器械領域的代表企業,聯影醫療在高端醫學影像設備領域確實取得了一定突破,但業績下滑、技術受制、采購封殺、管理混亂等問題已全面暴露。
面對市場需求疲軟、核心技術短板、供應鏈風險,聯影醫療若不能迅速在核心技術自主化、全球市場拓展等方面取得突破,恐將失去國產高端醫療設備領軍者的地位。
未來,聯影醫療能否真正成為“中國醫療界的華為”,還是會步入市場競爭的泥潭?時間將給出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