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德國軍隊,不僅單兵素質高,戰斗力強,所用的輕重武器也是世界上最一流的,除了飛機、坦克和火炮造的好外,就連各類單兵武器也是追求極致、追求完美,不得不佩服德國人的嚴謹和工匠精神。
那這篇文章就來盤點一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軍隊最常用的24件單兵武器,本篇文章有點長,還請大家耐心閱讀。
1、瓦爾特PP/PPK手槍
這是由德國瓦爾特兵工廠,在二十年代末期推出的一種小型自衛手槍,其中PP型在1929年問世,PPK型則在1931年推出。
PPK相比前者PP型要短一點,屬于緊湊版,這兩個型號都發射7.65×17毫米手槍彈,也就是.32ACP彈藥,配備7發彈匣供彈,在二戰爆發前,這兩種手槍主要作為德國警察的常用武器,進入二戰后,開始進入軍隊服役,尤其是PPK型軍用的最多,主要作為德國軍隊將官的佩槍,還有的配發給德軍諜報人員使用。
2、紹爾38型手槍
紹爾38型手槍,在三十年代末期左右問世,由德國的紹爾兵工廠生產,同樣,紹爾38的定位也是作為一種個人自衛手槍,也是發射7.65×17毫米手槍彈,配備了8發彈匣供彈。
該槍在1939年開始裝備德國軍隊,除了配發給高級軍官用于防身外,還有一些裝備給了德國空軍的機組人員、黨衛軍軍官、黨衛軍裝甲部隊的車長,以及少量空降部隊的指揮官使用。
3、毛瑟HSC手槍
毛瑟HSC手槍,由德國毛瑟兵工廠在四十年代初期推出,隨后裝備給了德國當地的警察和軍隊,該槍在軍隊中,主要也是裝備給將軍級別的高官用于個人自衛。
毛瑟HSC也是發射.32ACP手槍彈,配備8發單排彈匣供彈,個人感覺HSC還有點民用運動手槍的感覺,這種造型在當時頗為獨特。
4、毛瑟M1914/34型手槍
這種手槍早在1910年就已問世,初代型號叫做毛瑟M1910,之后在此基礎上分別改進出了M1914型和M1934型,其中1914型發射的是7.65毫米手槍彈,配備8發彈匣。
1934型則發射6.35毫米口徑子彈,也是配備8發彈匣供彈,二戰期間毛瑟M1914和M1934型這兩個型號,也均作為德國高級軍官的個人自衛武器,尤其是黨衛軍裝備的比較多,在抗戰早期的我國,也引進了這種手槍,主要被國軍高級軍官使用,并被稱為“張嘴蹬”。
5、瓦爾特P38型手槍
瓦爾特P38在三十年代末期推出,在二戰期間作為德國軍隊的標準作戰手槍,除了裝備基層軍官外,也裝備給機槍副射手、坦克駕駛員、空降兵以及通訊兵等使用。
P38發射的是9×19毫米魯格手槍彈,配備8發單排彈匣供彈,在二戰中也作為性能最優秀的軍用手槍之一。
6、魯格P08手槍
魯格P08手槍早在十九世紀末期就已問世,最初先是被瑞士軍隊使用,在1908年定型后被德國軍隊裝備,并參與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曾在一戰期間就作為德國軍隊的主力作戰手槍之一,發射9×19毫米魯格手槍彈,配備8發彈匣供彈。
P08采用的肘節式槍機是很獨特,但相比正常的半自動手槍可靠性要差一些,進入二戰后,魯格P08基本上就要被瓦爾特P38取代了,但并不徹底,仍有少量的德軍校級以上軍官在繼續使用魯格P08手槍,曾在西線戰場上,魯格P08還是美國大兵最喜歡的戰利品。
7、MP28沖鋒槍
MP28沖鋒槍是一戰期間伯格曼MP18的改進型,該槍在1928年定型,相比MP18最大的變化就是不再使用32發蝸牛形彈鼓,而是改為了20發垂直彈匣供彈,同時彈匣供彈具也不再傾斜,整體人機功效變得更好。
MP28沖鋒槍繼續使用9×19毫米魯格手槍彈,每分鐘理論射速大約450~500發左右,有效射程200米,在二戰初期,MP38和MP40沒有問世的時候,MP28就是德國軍隊的主力沖鋒槍,包括國防軍和黨衛軍都在使用。
8、MP38沖鋒槍
MP38是MP40沖鋒槍的前身,該型號在1938年問世,它的設計初衷就是為了裝備給德國的空降部隊和裝甲部隊使用,并配備了可收起的簡易槍托,這樣可以更便于攜帶,也方便在狹窄的空間內使用。
MP38沖鋒槍也是發射9×19毫米魯格手槍彈,配備32發彈匣供彈,每分鐘理論射速大約500發,不過MP38并不完美,它的機匣部分使用的是銑削工藝,相對來說生產成本較高,而且重量也比較高,后來就在該槍的基礎上,衍生出了簡化工藝的MP40沖鋒槍。
9、MP40沖鋒槍
MP40沖鋒槍在MP38問世的兩年后誕生,相比MP38最大的改進就是從洗消工藝改為了沖壓工藝,包括機匣、彈匣全部使用金屬件沖壓制成,這樣不但減少了生產成本,也能加快生產速度,便于大批量裝備軍隊。
同時MP40的外形也更加簡化,機匣上面不再帶有垂直式的減重槽,表面要更光滑,而且還使用了在當時比較超前的塑料護木,MP40的口徑不變,仍舊使用9毫米魯格手槍彈,使用32發彈匣供彈,在二戰中,MP40大量裝備德國黨衛軍和國防軍使用,基本上也成了二戰德國軍人的一大標志,同時它也是二戰中性能最優異的沖鋒槍之一。
10、M30救生槍
所謂的M30救生槍,實際上就是一種三管霰彈槍,原本它屬于民用的獵槍,但二戰爆發后,開始裝備給德國空軍的飛行員,用于在野外自衛。
該槍的設計也比較獨特,三個槍管并不是統一的,其中左側的槍管可發射12號獨頭彈,右側的發射普通霰彈,而下面的口徑則為9.3毫米,使用的是9.3×74毫米瑪格南運動彈藥。
11、Kar98K步槍
也叫毛瑟卡爾98K,這個都知道吧?是二戰中德國普通步兵的標準步槍,在1935年問世,基于一戰時期的毛瑟M1898步槍改進而來,屬于前者的卡賓型,也是發射7.92×57毫米毛瑟步槍彈,彈倉容量5發,有效射程500~600米,在二戰中也是最優秀的栓動式步槍之一。
除此之外,也有不少的Kar98K步槍被安裝了4倍或6倍蔡司瞄準鏡,改為狙擊步槍使用,在二戰中也深受德軍狙擊手的信賴,同時與其作戰的蘇聯紅軍也很樂意繳獲。
12、G41半自動步槍
G41是G43半自動步槍的前身,在三十年代末期研制,1941年開始少量投入試驗,G41也是基于栓動式步槍的框架設計,所以在外形上就像是Kar98K的改進。
G41也是發射7.92×57毫米毛瑟步槍彈,使用10發可拆卸式彈匣供彈,有效射程大約600米,不過G41只有少量裝備德軍試驗,它并不是一款成功的武器,最終被完善后的G43取代。
13、G43半自動步槍
G43在1943年完成定型,是二戰中德軍最成功的半自動步槍,也是發射7.92毫米步槍彈,使用10發可拆卸式彈匣供彈,在二戰中主要由瓦爾特兵工廠進行生產,不過產量不是特別多,也沒有大規模裝備部隊常規步兵,最主要的還是裝備山地部隊和傘兵部隊使用。
后來也在G43半自動步槍的基礎上,增加了4倍瞄準鏡,改為了半自動狙擊步槍使用,后來被重新更名為K43,在性能上不遜色于美國的M1加蘭德,并也深受德軍狙擊手的信賴。
14、FG42傘兵步槍/機槍
FG42屬于現代自動步槍的先驅,由德國萊茵金屬兵工廠,在1942年開始生產,它屬于二戰德國傘兵的專用作戰槍械,當中包括一種自動步槍型號和一種輕機槍型號,并分為一代、二代和三代。
FG42發射的也是7.92×57毫米毛瑟步槍彈,能使用10發或20發可拆卸式彈匣供彈,這三代型號的每分鐘理論射速分別是600發和900發,有效射程為600米,并且還可半自動射擊或全自動射擊,針對遠距離目標,還可加裝瞄準鏡,具有現代自動步槍的特征,在當時也深受德軍空降部隊的信賴。
15、STG44突擊步槍
STG44在當時是一種跨時代的單兵武器,也作為當代突擊步槍的先驅,雖然它有著類似沖鋒槍的結構,但發射的可不是手槍彈,而是改進出來的7.92×33毫米短彈,使它的射程處于在沖鋒槍和傳統步槍的中間,但由于最初德國還沒有突擊步槍的這個概念,因此早期的STG44還被稱為MP44沖鋒槍。
因為使用的是7.92毫米短彈,所以STG44在單發和連發時后坐力都比較小,從而精度也比較高,并且也可加裝4倍瞄準鏡,該槍在二戰末期主要裝備德國傘兵、突擊隊和少量的步兵班使用,二戰結束后,蘇聯還模仿STG44先是開發出了AK-46,后來又有了完善的AK-47。
16、MG15航空機槍
MG15航空機槍,由德國萊茵金屬兵工廠在三十年代,基于前身MG30機槍改進出來的一個型號,相比前者重量更輕,結構更簡單,在二戰中主要安裝在德軍的各類轟炸機上作為防御武器,但也有一部分被拆下來,部署在機場作為防空機槍。
MG15航空機槍也是發射7.92×57毫米彈藥,配備75發彈鼓供彈,每分鐘理論射速400~600發,有效射程1000米左右,不過這種機槍很少裝備德國陸軍,主要還是德國空軍最常用的型號,同時期的日本,還在此基礎上,仿造出了89式航空機槍。
17、MG34通用機槍
MG34是二戰德國的第一種通用機槍,當然也是世界上的第一種通用機槍,由德國毛瑟兵工廠在三十年代初期研制,1934年完成定型,不久后開始裝備德國軍隊,在二戰初期成為了德國陸軍和黨衛軍的主力機槍。
MG34通用機槍也是發射7.92毫米彈藥,可使用50發或200發帶鏈供彈,或者也可使用75發彈鼓供彈,作戰時既可使用雙腳支架,又可使用三腳支架射擊,每分鐘理論射速大約800~900發,有效射程1000米左右,但后來由于MG42誕生,成為了步兵班的新式機槍,這使得MG34從步兵中撤裝,而后改為了車載武器,主要安裝在坦克炮塔上、吉普車上或者半履帶裝甲車上作為防御武器,還有的MG34安裝了電動發射裝置,部署在要塞或者地堡、暗堡里使用。
18、MG42通用機槍
MG42是二戰中最優秀、且射速最快的通用機槍,在1942年完成定型,基于前者MG34改進而來, MG42也是發射7.92×57毫米毛瑟槍彈,可使用50發、300發彈鏈或75發彈鼓供彈,該槍每分鐘理論射速可達到驚人的1500發,有效射程大約在1200米左右。
由于該槍開火的聲音就像是電鋸,因此還被盟軍士兵們稱為“希特勒的電鋸”,MG42也是讓盟軍最畏懼的武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MG42通用機槍大量裝備德軍步兵班組使用,成了二戰德軍最具標志性的機槍。
19、PzB38/39反坦克槍
這是德國在三十年代研制的一種單兵反坦克槍,發射的是7.92×95毫米穿甲子彈,不過每次開火槍膛只能裝填一發彈藥,并就像火炮一樣從尾部裝填,為了能夠快速填彈,還在槍的兩側各掛有子彈盒,該槍的穿甲能力,在100米內可穿透30毫米厚的鋼制裝甲,要是在300米以內,則能穿透25毫米厚的鋼制裝甲。
38和39型兩個型號基本長得一樣,只不過后者39型屬于輕量化版本,槍管更短,重量更輕,能方便裝備傘兵部隊使用,不過這兩種反坦克槍只在二戰初期裝備德軍使用,過后來隨著盟軍的坦克裝甲越來越厚,反坦克槍自然就失去了作用,基本都被“鐵拳”火箭筒和反坦克炮等武器取代。
20、sPzB41反坦克槍
這是德軍在四十年代開始裝備的一種重型反坦克槍,可發射28毫米或20毫米的穿甲彈藥或高爆彈,正常來說,口徑超過20毫米、且能發射高爆彈的就應該屬于炮了,但在二戰德軍中就把它歸類為重型反坦克槍。
sPzB41反坦克槍的射程大約在500米左右,在當時能有效地對付盟軍的各類輕型戰車,不過很笨重,全重在140公斤左右,況且結構就像是一門小型火炮,并帶有炮盾和輪子,在當時很少直接裝備給步兵使用,一般都是被安裝在了輕型裝甲車或半履帶車上來機動作戰。
21、FMW35型火焰噴射器
二戰中火焰噴射器不僅僅是美軍的專屬,二戰德軍也裝備了多款火焰噴射器,其中最常見的就是FMW35型。
這個型號在1935年到1941年期間生產,整體由一個三加侖的汽油混合物燃料桶和一個氮氣缸組成,使其全重在38.5公斤左右,噴出的火焰有效射程大約為25米,能有效對抗敵人的防御設施或者地堡。
22、FMW41型火焰噴射器
第二種最常用的是FMW41型火焰噴射器,該型號和上一款35型長的基本一樣,只是將燃料桶的容量加大,并將噴射器的整體重量降低至22千克,使其更適合單兵攜帶。
FMW41型火焰噴射器,射程大約在30米左右,在二戰中這個型號黨衛軍和國防軍都有裝備。
23、“鐵拳”系列火箭筒
“鐵拳”系列,也叫“浮士德”反坦克火箭筒,是二戰德國軍隊常用的一種最簡單、最高效的單兵反坦克武器,在1942年開始服役,整個系列當中也分為多個版本,不同型號裝藥量和射程也都不同。
別看“鐵拳”系列火箭筒很簡單,但在當時能有效的對抗美軍、蘇軍的謝爾曼M4和T-34/85坦克,唯一的缺點就是射程很短,只有三四十米左右,作戰時需要士兵盡可能的靠近敵人坦克才能發揮出效果。
24、RPzB-54火箭筒
RPzB-54型火箭筒,也被稱為“坦克殺手”,是德國在二戰中后期推出的一種單兵反坦克火箭筒,相比“鐵拳”系列使用時更安全、射程更遠,威力也更大。
“坦克殺手”的口徑為88毫米,可發射相同口徑的各類穿甲彈藥,有效射程在180米左右,可以有效的對抗盟軍的中型坦克,甚至部分重型坦克,但這種火箭筒也有一個缺點,就是體積太大,長度為1.35米,重量在9公斤左右,不如“鐵拳”系列便于攜帶,但不得否認的是,RPzB-54火箭筒也是二戰德軍最高效的單兵反坦克武器之一。
以上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軍隊最常用的24件單兵武器,感謝各位讀者的支持與關注,后續更新更多相關內容的文章,別忘了多多點亮紅心,這也是您對我文章的認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