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川 川
編輯|大 風
在今年的博鰲論壇上,vivo宣布成立機器人Lab,正式進軍機器人行業。
胡柏山說,vivo將會聚焦孵化機器人的“大腦”和“眼睛”,同時主攻消費級市場,研發個人和家庭場景的機器人產品,通過“漸進突圍、沿途下蛋”的路徑,讓技術走出實驗室,走進用戶的真實生活,解決痛點,迭代產品。
在近幾年的智能手機市場上,vivo確實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連續四年蟬聯中國市場國產手機份額第一,并服務于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超5億用戶。
但進軍機器人行業,也確實給外界帶來許多疑惑:造手機和造家庭機器人真的是一回事情嗎?實際上經過分析后不難發現,正是vivo 這30年來深耕通訊行業的經驗,造就了其入局機器人行業的底氣。
對vivo來說,從“造機”到“造人”,并不是盲目的跨入另一個圈層,而是在面向未來的重要布局。
造機經驗,完美復用
胡柏山說,當前的AI和機器人,分別代表著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頂尖技術成果。遺憾的是,兩個世界依然處于獨立的狀態,未能完美連接。
與此同時,手機擁有最大基數的消費人群、最前端的技術生態、多元的應用場景。機器人會是手機行業的未來,也會是聯接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橋梁。當下的手機行業,也到了邁向下一階段的拐點時刻。
在造機過沖的經驗和技術,很多也適用于造機器人。
比如,機器人的眼睛就需要尖端的移動影像技術,這點對把影像做關鍵技術的手機廠商們來講,就擁有很大的技術優勢。就拿vivo來說,在影像技術領域長期深耕,已經構建了一套領先的視覺感知系統。
要讓家庭機器人看見的第一步就是能夠捕捉外界的信息。通過自研的VCS仿生光譜技術、微云臺防抖、超大傳感器等諸多頂尖的光學硬件,vivo可以讓家庭機器人實現精準且高效的環境感知。
vivo混合現實頭顯
看見之后,便是需要家庭機器人去處理這些信息,這就需要擁有強大的芯片技術。研究手機30年,vivo對處理影像的芯片技術可謂是駕輕就熟,比如搭載在自研影像芯片上的ISP,就能夠高精度識別夜景、過濾噪音、運動防抖,實現在復雜環境下視覺信息的高效穩定處理。
緊接著下一步,就需要機器人去“理解”所識別到的信息,這就要用到AI能力。而這背后,vivo依托圖像識別算法和多模態大模型,就能賦予家庭機器人實時理解環境、人類意圖與任務指令的能力。強大的AI能力和算法技術,就是機器人的大腦。
除了眼睛和大腦,vivo在空間感知與環境建模上的技術也是行業領先。在3D視覺、SLAM空間計算技術的加持下,可以讓機器人實現精準定位、導航和避障的能力,具備和人眼類似的立體感知和空間交互的功能。
由于具備尖端的影像芯片技術,vivo的家庭機器人對云端算力的依賴并沒有那么強,這也降低了能耗和交互的效率。
這些技術,對vivo來說,早已經應用在手機當中,并且已經駕輕就熟。
再比如,相當于機器人大腦的AI Agent。在手機時代,手機廠商在訓練AI的時候,存在的諸多限制。因為要考慮到用戶的使用體驗,無法植入更強算力的硬件。
那做家庭機器人就沒有這方面的限制,完全可以用算力更強的硬件,來加載更強的AI模型。這對vivo這樣的科技廠商來講,無疑是降低了研發的難度。
更重要的是,手機端更是能成為用戶-家庭-家庭機器人的中轉站。因此,對vivo這樣的手機廠商來講,從手機進入家庭機器人,是一個絲滑的過程。
拒絕“紙上談兵”,走到場景中去
從AI大模型,再到AI Agent,和技術本身一樣重要的就是,用于訓練的用戶數據。技術+數據,也是AI技術走入用戶生活場景的兩個必要條件。
vivo的5億用戶,幾乎囊括了所有標簽、所有家庭場景的用戶,也給vivo訓練家庭機器人的重要數據。
就拿vivo的視覺系統來說,已經可以通過AI大模型把視覺信息轉化成語言,告訴用戶“天空很藍”“春天到了”“花開正盛”,哪怕到了家里,都可以在黑暗中,告訴用戶“沐浴露在左邊”“毛巾在右邊”。
這背后,是vivo成為了無數視障用戶的眼睛。
再比如,兼顧價格與性能的vivo Y300系列,是許多外賣小哥喜歡的機型,因為vivo為他們定制了專屬的職業模式:超亮屏幕,哪怕在強光下也不妨礙接單;最大6倍音量,再嘈雜也能聽清客戶需求;三向定位,再復雜的路況也不迷路。
這樣的圖像識別、空間定位技術,都已經經過了無數個復雜環境的驗證。只不過,在當下,手機的局限只能把用戶的需求以語音或者文字的方式告知。
但如果把這些技術和場景經驗,用于家庭機器人,完全可以用行動幫助用戶解決實際的問題。
vivo要進軍家庭機器人,也是為了滿足這些需求,順勢而為,為用戶的潛在需求提前做準備。
進入今年以來,機器人行業可以說聚集了很多的目光,特別是宇樹科技的出圈,帶火了機器人落地的暢想。市場上大部分的機器人公司都在研究人形機器人,在資本端,資本也更喜歡人形機器人。但就在落地和應用上,業內普遍認為,人形機器人的技術仍然需要比較長的時間。
vivo X200 Ultra
與概念型的人形機器人不同,vivo入局的家庭機器人,則是以直接滿足家庭場景為核心的需求為主。縱觀任何一家機器人公司,很難找出一家和vivo一樣,既有技術,又懂用戶的公司。
vivo的入局,必然會帶動行業對機器人技術落地的思考,加速機器人進入到用戶的真實場景。這也會給機器人行業帶來不一樣的格局。
打破常規,為用戶造機器人
對現在的任何一個科技產品來講,如胡柏山所言,最重要的一定是走出實驗室,走到用戶場景中去。
縮短這個過程,就是對技術和用戶最大的尊重。
成立30年來,vivo也一直把人文關懷刻到了企業的骨子里面去。胡柏山說,科技為器,人文為道。
科技就像一束光,它應該無差別的照亮到每一個角落,不管是高樓大廈的都市,還是山川起伏的農村,都應該享受到科技帶來的便捷。
早在2018年,vivo就成立了AI全球研究院,以AI為底層技術,不斷為用戶帶去最先進的產品體驗。把技術的紅利延伸到視覺、聽覺、語言等方方面面。即便是上帝為一些用戶關上了一扇門,vivo也可以幫助他們重新打開一扇窗。
這一點,也是成立30年的vivo一直踐行的道路,始終尊重人、服務于人,“科技+人文”都缺一不可。
可以預見,機器人將會在家庭養老、服務、醫療、教育等多個重要領域提供重要的作用。就像在養老領域,中國還參與制定了國際養老機器人的行業標準。可見,機器人進入市場的時間并不會太遠,而且,率先落地的場景大概率會是家庭場景。
所以,即便是宣布進入機器人行業,vivo并沒有盲目的樹立目標,而是從專注“大腦和眼睛”的家庭機器人入手。
一方面,vivo選取了自己最有經驗的優勢模塊。這就是說,在進行產品研發時,vivo可以憑借充足的經驗,來控制研發周期和研發成本,從而能夠讓產品盡早面世,投入使用;另一方面,因為不需要龐大的探路成本,vivo的家庭機器人成本也能在控制范圍之內,為科技進入千家萬戶降低了門檻。
現在的vivo生態產品已經為5億用戶帶去了服務,順勢入局的家庭機器人,只不過是在為自己的用戶生態再補上一塊拼圖。
就像胡柏山這次分享的主題所說:科技到底為何而生,冰冷的技術應當如何被賦以溫度。其實,降低技術成本,讓產品走進實景,就是對這個問題最好的回答。
和過去的30年一樣,入局機器人行業依然是vivo在踐行為用戶服務的初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