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的銀行老股民,體驗了一把與眾不同的與時間做朋友:6000點買的四大行,在3000點解套的奇跡發生。
老股民能有這番獨特體驗,來自銀行股貫穿全年的強勢上漲。
2024年,申萬31個行業板塊當中,銀行以42%的漲幅位列第一,跑贏了上證指數30個百分點。真正做到了“把錢存銀行不如在股市買銀行”。
比銀行股全年強勢上漲更讓人意外的是,2024銀行的年度漲幅冠軍花落上海銀行。
過去幾年,上海銀行業績其實已經多少從頭部城商行中掉隊,營收、利潤被寧波銀行、江蘇銀行等后起之秀超過。更說不過去的是,上海銀行成了頭部城商行中唯一營收規模連續兩年下降的銀行。
那上海銀行何以成為板塊的漲幅王,未來走勢如何?本文持有以下觀點:
1、逐漸走出地產危機。2020年之前,上海銀行對房地產偏愛有加,地產貸款余額一直居于城商行首位。在地產危機中,上海銀行不良率飆升拖累了業績。如今,隨著地產不良貸款的出清,上海銀行地產不良率已經優于行業平均水平,新增貸款也不在依賴地產項目。
2、息差難題仍待解。2024年前三季度,上海銀行凈息差1.08%,在上市城商行中墊底。主要癥結是上海貸款競爭激烈,本地項目被分流,上海銀行生息資產過度配置到了低收益的債券投資中,目前情況并沒有明顯改善。
3、戰略可以再清晰些。上海銀行定位“精品銀行”戰略,但戰略過于空泛,對具體業務路徑缺乏清晰闡釋,最終導致上海銀行在經營中業務方向多變,總是往最容易短期出成績的方向靠,但長期看,反而不利于自身特色和核心能力的形成。
/ 01 /逐漸走出地產危機
上海銀行成為2024年銀行板塊的年度漲幅冠軍,直接原因在于它的性價比很高。
2024年初,上市銀行股息率在A股42家上市銀行中排第六,PB排倒數第七。綜合兩個指標,除了有邏輯硬傷的銀行,基本是比它便宜的沒它股息高,比它股息高的又沒它便宜。
當然性價比只是催化劑,核心還是業務不能有硬傷。上海銀行正在走出過去幾年最大的危機-地產危機。
長期以來,上海銀行對房地產偏愛有加。上海銀行地產貸款余額也一直居于城商行首位,多年維持在1500億元以上。
貸款結構上,2020年之前,上海銀行房地產在對公信貸中的占比一直居于首位,比例超過20%。橫向對比,上海銀行地產貸款占比,較寧波銀行(8.4%)、江蘇銀行(13.9%)、北京銀行(14.4%)等頭部城商行高出了不少。
彼時,上海的樓市長牛為上海銀行的增長提供了燃料,它也因此坐上了城商行一人之下的位置,規模僅次于北京銀行。
但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2020年后,環境突變,政策收緊了地產貸款。
上海銀行地產貸款余額持續下滑,從2020年的1566億元降到了今年上半年的1199億。
同時不良率攀升明顯,2019年-2021年上市銀行地產貸款不良率從0.1%攀升到2020年的3.05%。
一些“著名”的地產暴雷項目,上海銀行都牽扯其中。比如,2023年上海銀行起訴寶能系相關方并追討25.8億元借款,還卷入到了對恒大的授信中。
終于,經過歷史不良貸款的出清、對地產壞賬的計提減值,上海銀行逐漸走出了地產危機,2024年上半年,上海銀行地產貸款不良率下降到1.39%。雖然較寧波銀行這種頂級城商行還有差距(0.1%),但已經遠優于上市銀行平均水平(3.55%)。
同時貸款結構方面,上海銀行也已經擺脫地產依賴癥,2024年上半年,上海租賃和服務業貸款規模已經超過地產貸款,制造業、水利和公共設施管理員貸款規模也幾乎已經追平了地產貸款規模。至此,上海銀行也形成了相對均衡的貸款結構。
不過逐漸走出地產危機的上海銀行,還有一大癥狀待解。
/ 02 /低息差癥狀待解
成立于1996年的上海銀行,起點很高,由上海本地98家城市信用合作社和上海市城市信用合作聯社改制而成,被時任央行領導稱為“99朵玫瑰”。
高起點,加上上海市的經濟地位,以及較早的異地拓展,使上海銀行長期處在城商行頭部位置,規模上一度僅次于北京銀行。
但近些年來,上海銀行的發展大家也看到了,營收、利潤等業績指標已經被江蘇銀行、寧波銀行超過,掉到城商行第四位,尤其說不過去的是,上海銀行是頭部城商行中唯一營收規模連續兩年下降的銀行。
上海銀行發展至此,除了上文提到的受地產拖累,還有一個核心癥結,就是凈息差嚴重低于行業。
2024年前三季度,上海銀行凈息差只有1.08%,在上市城商行中倒數第一,與寧波銀行(1.8%)、江蘇銀行(1.57%)更是拉開了檔次差距。
凈息差行業墊底,要從上海銀行的資產結構說起。錢投向了哪里,決定了收益狀況。
銀行生息資產結構主要由貸款、債券投資、同業資產、存放央行四部分構成。
其中貸款和債券投資收益率較高,銀行普遍將大多數資金投到這兩類資產中。這兩類資產中,貸款又比債券投資收益率高,也更加穩定。以上海銀行為例,2024年上半年,上海銀行貸款收益率3.89%、債券投資收益率3.1%。
上海銀行的問題是資產過度配置到了低收益的債券投資中,導致凈息差低于行業。
2024年上海銀行生息資產中貸款占比44.8%、債券投資占比41%。橫向對比浙商銀行生息資產中貸款占比高達58.4%、債券投資占比只有32.7%。
上海銀行過多將資產投放到債券投資中也是無奈之舉,上海作為國內經濟重鎮,是行業重點競爭區域,這從上海的貸款收益率中就可見一斑,2024年12月,上海市新發放企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3.02%,是全國最低的地區之一。
競爭激烈,使上海銀行在本地競爭中更難拿到好項目,手里有錢卻不好貸出去,體現在數據上,2022年之后,上海銀行資產同比增速開始持續高于貸款同比增速。
拿不到好項目,固然有競爭激烈的原因,但其實江浙作為經濟發達省份,同樣是各大銀行的重點布局之處,上海銀行發展不及江浙滬其他明星城商行,更多還是要從自身角度找原因。
/ 03 /戰略可以再清晰些
很多銀行業績平庸的原因在于管理層更替較為頻繁,銀行成為一部分高管履歷鍍金的地方,執掌銀行一段時間后就升遷或調走,影響了戰略的穩定性。
但上海銀行像是走了另一個極端,戰略過于一成不變。
上海銀行自2012年提出“精品銀行”戰略,旨在轉變粗放式發展和同質化競爭方式,探索中小銀行轉型發展新路,目標是服務專業、品質卓越。
這一戰略提出時,上海銀行董事長為還是在中投任職的范一飛兼任,范一飛于2015年初離任,后來在2022年被查,“精品銀行”戰略仍沿用至今。
銀行業已經經歷了經營環境的多輪變化,戰略卻還是當初那個戰略,其實主要還是這個“精品銀行”戰略過于空泛,對具體的業務實現路徑缺乏清晰的闡釋,最終導致上海銀行在經營中很容易調轉方向,往最容易短期出成績的方向靠。
消費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2015年左右消費貸崛起,上海銀行與螞蟻集團、京東數科、微眾銀行等平臺進行聯合貸,其中銀行主要出資金,科技公司做獲客與風控。
靠著聯合貸,上海銀行消費貸規模迅速膨脹,個人消費貸規模從2016年的276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1750億元。
后續監管擔憂銀行將核心的獲客與風控能力外包,影響競爭力,對聯合貸進行限制,上海銀行消費貸規模驟降,從2019年的1750億元降到今年上半年的1035億元。
政策調整后,上海銀行并不是在消費貸繼續深耕,補上數據、獲客、風控等能力的欠缺,而是轉頭加強了門檻較低有資產兜底的住房貸款投放。
這種多變的發展方向雖然可以追逐短期業績,但長期看反而不利于自身特色和核心能力的形成,久而久之上海銀行也就給人留下了業務多而不精、日漸平庸的印象。
想要回到曾經的高光位置,上海銀行需要一個清晰的戰略路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