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感覺到自己身體某個部位有點痛或者緊張,我們當中很多人的下意識反應可能會是揉一揉或者拉伸一下。
比如說,有一部分朋友在跑步、蹲起練習或者在做了特定的體式之后會感覺到髖關節前方的緊張和疼痛。這個時候,不少人可能就會采用下圖拉伸屈髖肌群的動作。
當然,很多情況下這么做確實能夠暫時緩解不適感。可是,也有些時候,髖前方的疼痛反而會加重,然后肌肉也會隨即又變得緊張。為何會出現此種現象?本文就來詳細解釋,給大家介紹一個人體很常見,但又常常被忽略的問題——股骨前滑綜合征,也是髖前痛的隱藏根源。
本文主要內容包括:
什么是股骨前滑綜合征?
股骨前滑綜合征的癥狀
常見誘因
康復策略
視頻講解在這里,與圖文版本內容略有差異,更為詳細:
以下為圖文部分:
1. 什么是股骨前滑綜合征?
人體的關節運動,尤其是四肢關節,所做的運動基本上都屬于骨骼繞軸的轉動。既然是繞軸轉動,就必然會有一個軸心。而這個軸心在正常關節運動中,應當是保持位置相對穩定的,而不應該有過度移動。
對髖關節來說,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股骨頭在髖關節運動時沒有在髖臼當中保持良好的位置,而是出現了股骨頭的過度前滑。
其實關節的運動除了我們肉眼能觀察到的骨骼運動學,還有一類就是關節內部的運動學,也就是存在著非常微小的附屬運動——主要有滾動和滑動。二者都必須是正常的,關節才能順暢活動,且做繞軸轉動。其中的規律涉及到關節的凹凸定律,具體的前面視頻當中有講解。
針對髖關節來說, 當髖關節屈曲時,股骨頭應當向下向后滑動。而伸髖時相反。在這里即使不了解凹凸定律,看圖示的運動大家也許也能有所感覺,這樣轉動和滑動才是自然的。
而當股骨前滑綜合征存在,則無論是屈髖還是伸髖,都可能出現股骨頭的過度前移。 比如屈髖時沒有正常的后滑,而是過度地向前向上移動(下圖左),而且在伸髖的時候也產生了過度前滑(下圖右)。
過度前滑的后果就是,首先關節的運動可能會是受限的,比如上圖左屈髖時。另外,股骨頭過度的前滑頂撞到它周邊的結構,比如髖臼、韌帶以及肌肉等等。
相應的也就產生了它的兩大基本癥狀:活動受限和疼痛。
2. 股骨前滑綜合征的癥狀
a. 屈髖到一定幅度時,髖前方與腹股溝出現疼痛。
b. 髖前方感覺到緊張與疼痛,原因通常為股骨頭前移時從后向前頂撞到了髂腰肌、關節囊或韌帶等結構。
c. 關節囊與韌帶可能在長期異常應力作用下愈發松弛,反而更容易導致進一步前滑。
3. 常見誘因
這里所說的成因并不是確鑿的因果,也可能只是相關,或者與股骨前滑互為因果——后果也能作為原因,引起惡性循環。
可能誘因1:骨盆前移、髖關節過度伸展的懶漢站姿
在這種體態之下,髖前的韌帶等被動結構被拉長且承擔了較多的力,若變得松弛,則股骨頭過度前滑。
可能誘因2:跑步、舞蹈等包含大量伸髖動作的運動
這是因為,大幅度伸髖時拉伸屈髖肌的力道不僅會作用在肌肉上,同時也會作用在骨骼關節上,如同撬棍一樣,使股骨頭移向前方。反復的此類運動可能導致髖前方結構的損害,反過來當其過度松弛,又更容易讓股骨前滑,從而進一步產生過度拉伸。
可能誘因3:臀大肌激活不良
臀大肌因為附著點距離股骨頭更近,所以當它收縮時,伸髖動作更傾向于繞股骨頭為軸來轉動(上圖上半部)。
而臀大肌的協同肌——腘繩肌就不同了,它的附著點更靠遠端,所以收縮伸髖時除了讓股骨繞軸轉,還能把股骨向下撬動,所以就容易產生股骨頭過度前滑(上圖下半部)。
假如臀大肌激活沒問題,二者還能夠共同維持髖關節軸心穩定,倘若臀大肌無力或激活差,那么腘繩肌就很可能取而代之,產生代償來主導伸髖的功能。
假如是臀大肌激活很差的情況,我們反復做大量屈伸髖的動作,比如蹲起、跑步等等,出現髖前痛、緊張等癥狀的風險也就更大。
4. 康復策略
就股骨前滑綜合征這個局部問題來說,想恢復股骨頭作為動態軸心的動態穩定,通常要進行以下四個基本步驟:
解除受限,改善后滑的空間
股骨頭前-后滑動的復位
臀肌激活(特定流程)
股骨頭動態穩定
整個過程會融入軟組織放松、(動態)關節松動術、肌肉能量技術、輔助與自主訓練等多種手段。
而整體處理,則需要更為綜合的流程。
來源:解構體態
-以下內容為廣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