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陳景圣
“這是一場政治迫害。”面對媒體揭露的五角大樓泄密丑聞,美國總統特朗普終于打破沉默,在接受播客采訪時替其國防部長赫格塞思強硬辯護。只是,這句“老調重彈”的借口,聽起來比以往更加蒼白無力。畢竟,此次事件并非空穴來風,而是有文字、有證據、有具體責任人的實錘泄密。就連特朗普親密的國家安全顧問邁克爾·華爾茲也不得不承認,他“錯誤地”將一名記者加入了軍方高層用于討論對也門胡塞武裝空襲的群組。而總統的回應不是道歉、不是追責,而是慣性地將事態定性為“政治斗爭”,將媒體斥為“敵人”,將一切批評視為“獵巫”。
然而,事實卻無比清晰:此次泄密事件的核心并非技術失誤,而是體制失控。一名記者意外收到五角大樓高官關于即將發起軍事打擊的詳細作戰計劃,這不僅是國家安全的重大漏洞,更是對軍人生命與作戰任務的嚴重威脅。泄密平臺不是國家專屬通訊系統,而是民用聊天軟件“Signal”;泄露信息的不是低階人員,而是國防部長本人;泄露過程不是孤立操作,而是多位高官集體在群聊中發布戰略細節。若不是《大西洋》月刊主編戈德伯格保持克制,沒有提前泄露信息,后果將難以設想。
盡管《大西洋》月刊未在空襲前曝光內容,但在五角大樓與白宮集體否認、試圖壓制真相后,戈德伯格選擇公布了群聊詳細內容,還原了所謂“無關緊要”的信息內容。其中不僅包括空襲時間表、武器種類、攻擊順序,甚至涉及是否擊殺目標以及美軍轟炸后建筑物坍塌的現場反饋。這些信息不是模糊猜測,而是赫格塞思、華爾茲等人親手敲下的文字記錄。
面對這份擺在公眾眼前的“群聊原文”,白宮依舊試圖用“沒有涉及國防機密”來消解輿論憤怒。但問題是:美國自詡“情報之國”,難道判斷機密的唯一標準只是是否貼上“密級標簽”?只要沒有在SCIF(敏感隔離設施)里發布,就是安全行為?這番邏輯,不僅令外界嘩然,也令美國盟友憂心。正如歐洲外交界普遍評論所言:“如果是敵對國家泄露了這些信息,我們會升級防范;但如今美國自己暴露了軟肋,我們只能祈禱未來不會更糟。”
特朗普在事件曝光后第一時間也不是責令徹查、強化管控,而是站出來否認、洗白、轉移焦點。他堅持認為“對襲擊沒有影響”“那次行動非常成功”,仿佛一場軍事行動只看結果,無需關注其安全與程序的合法性。而當民主黨要求赫格塞思引咎辭職時,特朗普不僅公開為其背書,還大肆抨擊媒體“別有用心”,聲稱這是又一輪“左翼媒體的獵巫”。但問題在于,媒體沒有創造事實,只是揭露了真相;真正“別有用心”的,是那些明知風險卻仍濫用非安全平臺傳遞軍事命令的權力持有者。
眾議院民主黨領袖哈基姆·杰弗里斯已經明言:“如果赫格塞思沒有勇氣辭職,就應該被立即解雇。”而這一呼聲,不僅是對責任政治的呼喚,更是對國家安全原則的基本維護。此事的嚴重性早已超越黨爭范疇,它考驗的是一個政府是否還具備最起碼的組織紀律性與行動責任感。
值得一提的是,這已不是特朗普政府首次陷入泄密爭議。從早年的“通俄門”文件泄露,到馬拉拉戈莊園發現大量未歸檔機密,再到此次信號群聊事件,信息安全在特朗普治下不斷淪為笑談。而特朗普每次應對方式驚人一致:否認、攻擊、甩鍋。一邊宣稱自己“從未泄密”,一邊又自夸“我知道的比五角大樓更多”,形成了令人困惑的雙標政治表演。
如果說過去這些事件還可以歸咎于“個人疏忽”或“技術漏洞”,這次群聊泄密事件已經把權力傲慢與治理松散暴露得淋漓盡致。任何一位認真履職的總統,在看到國防部長、國家安全顧問如此“草臺班子”操作后,首要選擇應是啟動獨立調查、明確問責。但特朗普顯然不打算這么做,因為他深知,這個“信號群組”反映的不僅是一次意外,更是他的執政風格的真實寫照:排斥專業、崇尚圈子、藐視制度、操弄情緒。
“政治迫害”這四個字,聽起來固然激烈,卻無法掩蓋事件背后赤裸裸的失職與混亂。特朗普或許可以借此再次煽動其基本盤的同情與憤怒,但他無法抹去群聊中那些真實存在的時間、地點、武器和命令。如果這都不是安全漏洞,那安全一詞本身就失去了意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