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央行甘霖頻降,民眾緣何仍感干涸?
2025年3月,央行四次釋放降準降息信號。剛剛,副行長宣昌能在博鰲論壇強調"持續推動社會綜合融資成本下降"。然而,此番甘霖似乎并未潤澤萬民之心田——存款利率逐級下滑,貸款門檻卻如峭壁般難以逾越。大數據顯示,2024年個人消費貸款中,通過助貸平臺撮合的比例高達63%。
更為離奇者,央行雖廣施流動性之恩澤,助貸平臺之綜合年化費率卻依然固守于36%之監管紅線,仿佛一道難以逾越的銅墻鐵壁。有貸款者曬出其賬單,一目了然:一筆7800元貸款,銀行收取9%利息,兩家擔保公司分別收取15%和12%費用,綜合成本恰好卡在36%的"合法上限"。
二、“雙擔保”迷霧:普惠金融的黑色諷刺
一些助貸平臺之商業模式,頗似“精致利己”之典范。彼等自詡為“信息橋梁”,實則暗布“雙融擔”之局,層層加碼,步步為營:
第一重收割:合作銀行收取8%-10%利息,完成"合規"表象;
第二重收割:關聯擔保公司收取15%擔保費,美其名曰"風險溢價";
第三重收割:再引入第三方擔保收取12%咨詢費,形成完美閉環。
大數據顯示,2024年助貸相關投訴量同比激增217%,其中83%涉及"隱形收費"。有用戶借款2萬元,最終還款3.2萬元,擔保費竟比利息高出2.4倍。這種"銀行吃肉、擔保喝湯、借款人啃骨頭"之景象,令普惠金融之名淪為笑柄。
三、畸形之源:三座大山壓彎融資成本
政策春風頻吹,融資成本緣何居高不下?三大結構性矛盾不容忽視:
1. 風險轉嫁困局
助貸平臺客戶中,征信白戶占比達58%,逾期率超15%。某頭部平臺財報顯示,其2024年擔保代償支出暴漲340%,最終通過提高費率轉嫁給借款人。
2. 牌照套利游戲
全國1300余家比較有名的助貸機構中,僅7%持有網絡小貸牌照。沒有放貸資質的平臺,只能通過擔保費、服務費等名義變相收取利息。
3. 資金成本倒掛
中小銀行給助貸機構的資金成本普遍在8%-10%,加上運營成本后,平臺要實現盈利,綜合費率必須維持在24%-36%區間。
四、破局之策:既需“堵偏門”,更須“開正門”
欲真正降低融資成本,不能僅憑窗口指導之力:
1.穿透式監管之劍
應強制披露“綜合年化成本”,將擔保費、服務費等悉數納入利率計算范疇。
2.供給側改革之錘
加速消費金融公司、民營銀行之審批進程。
3.信用基建之基
打通政務數據與金融數據之壁壘。
五、錢誠,千順萬順
當36%之融資成本成為行業“潛規則”,所謂普惠金融,實則既得利益者之盛宴。央行降準降息之善意,正被助貸模式之“毛細血管”層層截留。欲破此局,既需監管之“手術刀”精準切割,更需金融供給側改革之“組合拳”重拳出擊。畢竟,真正之普惠金融,不應是“銀行笑、助貸舞、百姓泣”之零和游戲,而應成為潤澤萬民之甘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