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的碰撞 民聲的回鳴
有品格 有良知 有深度 有溫度
《年輕的阿邁德》劇照 圖源網絡
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仇恨教育的可怕
文/潘成祥
年輕時,我聽過這么個離奇荒誕的故事。
有個人要用斧子,可是他自己家里卻沒有,于是,他打算向鄰居借斧子,可是又擔心鄰居不肯借給他。在前往鄰居家的路上他就想:“如果他說自己正在用怎么辦?“要是他說找不到怎么辦?”“如果他不肯借給我怎么辦?”
這個人越想越多:“鄰里之間應該和睦相處相互幫助,誰還不找誰借東西?”“假如他向我借東西,我一定會很高興地借給他。”“這個人真是太小氣了!哼!”
這個人越想越生氣,等到敲開鄰居的門后,他說的不是“請把斧子借給我用一下好嗎?”而是張嘴說道:“呸!留著你的破斧子吧,有什么了不起的,我才不借呢!”說完,他就氣呼呼地走掉了,留下鄰居莫名其妙的表情。
我看到這個故事非常氣憤,覺得這人性格多疑,心胸也太狹隘了吧。當時想不通這種人的性格是怎么養成的。隨著年齡增長閱歷豐富,我逐漸明白:狹隘多疑的性格都是從小被灌輸太多仇恨導致的。反向理解就是從小缺乏善良心態和邏輯思維的引導。如果你的腦子里裝滿仇恨,你看到或想到的都從怨恨開始,人際關系必然緊張。如果你的腦子裝滿友善,你看到或想到都從微笑開始,人際關系自然輕松得多。仇恨是一種極端負面情緒,一旦形成仇恨思維,人的腦海里必然就有立場對立。殊不知,合作共贏才是人與人國與國之間的處世王道。仇恨教育實際上是引導我們從情緒和立場的角度思考問題,進而拋棄善良心態和邏輯理性,把我們都培養成多疑且狹隘的人。
那些狹隘多疑的人不僅有社交障礙,家庭成員之間也會內斗爭吵,他們終生都生活在仇恨情緒里難以自拔。更可怕的是,有人無意中會把仇恨心態傳遞給下一代人。子子孫孫,無窮匱也。
《年輕的阿邁德》劇照 圖源網絡
有人自己跟親戚關系處不好,內心充滿仇恨,他把對親戚的怨恨反復講給孩子聽。年輕人嘛!三觀和思維正在塑造過程中,你的仇恨情緒會嚴重影響孩子成年后的性格。你的孩子之所以變成那個借斧頭的人,都是你一手造成的,一點都沒冤枉你。你跟兄弟姐妹有矛盾,誰是誰非還不一定呢。那是你們這代人自己的事情,你們自己去解決自己去消化,不要給孩子的正常社交設置心理障礙。你只要教會孩子善良,教會孩子理性分析的方法,就夠了。你給孩子灌輸太多仇恨情緒,他以后還怎么跟身邊人和睦相處呢?或許孩子跟親戚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并能夠從他們那里學習到更多本領呢。人與人之間關系融洽了,社交面就廣了,學習的對象就多了,何愁不進步呢?
推而廣之。法律主體意識就是一人做事一人當。你爺爺把我爺爺打傷了,法院判了。你爺爺賠錢了,也道歉了。這事就翻篇了,我們倆照樣做朋友,反復提這些事有意思嗎?如果仇恨會使我強大,那我們絕不放棄仇恨。
我經常舉例子:地球上有一百多個國家,你就把他想象成小區(或者村莊)有一百多戶人家。這一百多戶人家中有富裕的,有貧窮的,有懶惰的,有勤快的,有文明善良的,有粗俗惡毒的。如果你想進步,你該跟誰走得近一點?該離誰遠一點呢?村里的二傻子都知道:我們要遠離地痞流氓向能人學習。你跟一個富裕文明的人出去旅游,你會擔心他占你便宜嗎?你跟一個窮且狹隘的人出去旅游試試?
《年輕的阿邁德》劇照 圖源網絡
你想跟富裕文明的人或國家成為朋友,就要學會敞開心扉以善良待人。有人說,那你這是趨炎附勢呀!錯,這是趨利避害。趨利避害是人的自然本性,也是大國外交的基本原理。有個成語叫不卑不亢,或許你并沒有真正理解。很多人都能夠做到不卑,卻很難做到不亢。我們的國際外交也要做到不卑不亢。面對富裕文明的人或國家,不能失去尊嚴點頭哈腰,更不能無端攻擊謾罵別人,否則你的態度就是太亢了。你這么干不是展示個性和風骨,而是耍流氓。你歐美國家富裕文明本事大,我們敞開心扉虛心向你們學習,但我們也決不會失去自己的尊嚴。這是大國外交的不卑不亢和合作共贏。
有些道理看似簡單,你以為你知道,實際上你沒有明確堅定的思想意識,往往實際行動就走偏了。所以我奉勸各位家長和教職人員,切莫往孩子的腦子里灌輸任何仇恨負面情緒。如果有能力,盡量多灌輸一些善良心態和邏輯思維,這才是教育最好的狀態。
作者:潘成祥,安徽舒城人,畢業于蘇州大學,專職律師。有習作刊發于《五月風》、《故事會》、《安慶晚報》等。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