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結束的 2025國際氫能大會上,國家能源集團展出了5兆瓦堿性電解水制氫系統 一體化測試平臺、一體化移動式燃料電池 用氫質量分析儀、35兆帕快速加氫機以及燃煤電廠摻氨燃燒成套技術及關鍵設備等國家能源局能源領域 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
同時,中車山東風電與中車工業研究院、中國寰球工程共同簽署《面向風光新能源的氫能耦合技術研究深化合作協議》。三方將在系統設計優化、綠電制氫設備規模化應用及關鍵技術攻關等領域深化合作,加速氫能技術商業化進程,打造行業標桿。
以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為代表的能源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下稱“戰新產業”)集群的快速發展正為我國經濟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正如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分管日常工作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韓文秀所指:“中國將堅持科技引領、創新驅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大力發展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積極運用數字技術、綠色技術、人工智能改造提升傳統產業。”
戰新產業加速重塑產業版圖
此前不久,在“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2025年第一次專題推進會”上,國務院國資委黨委委員、副主任李鎮也強調,央企要在因地制宜的前提下,扎實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營收占比。2024年,央企戰新產業投資2.7萬億元,同比增長21.8%,占總投資的比重首次突破了40%。
這一突破的背后,是國務院國資委“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的碩果顯現。央企正通過科技創新、布局優化和治理革命,加速重塑產業版圖。
黨的二十大報告進一步明確指出,“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構建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綠色環保等一批新的增長引擎。”戰新產業代表未來科技和產業發展新方向,對經濟社會具有全局帶動和重大引領作用。
電力央企“第二曲線”持續發力
實踐證明,戰新產業已成為電力央企強調創新驅動,開辟增長“第二曲線”的主要動力源。經過十余年的快速發展,電力領域戰新產業規模不斷壯大,并呈現出集群發展態勢。
氫能產業領跑全球。國家能源集團作為國內最早開展氫能產業布局的央業,聯合業界發起組建中國氫能聯盟。目前,中國氫能聯盟成員單位數量已突破310家,覆蓋全國27個省市自治區。近期,華能集團國內單體容量最大的光伏適應性電解制氫系統成功投運。國家電投大安風光制綠氫合成氨一體化創新示范項目制氫合成氨工程已完成機械竣工,綠氫制備規模創目前國內之最。中國能建首創新能源輕度并網、柔性合成氨技術,建成國內最大的8MW堿性電解槽測試平臺,投資建設全球規模最大的吉林松原綠色氫氨醇一體化項目。在眾多能源央企的努力下,中國企業憑借令人驚嘆的成本優勢和產能部署速度,正在逐步重塑全球氫能市場。
新型儲能產業崛起迅猛。華能集團西藏已建最大光儲發電項目華能加娃一期光儲電站并網發電。中國綠發“60MW/600MWh液態空氣儲能示范項目”入選中關村論壇10項重大科技成果。中國能建形成壓縮空氣儲能系統解決方案,攻克天然鹽穴和人工硐室兩種地下儲氣庫關鍵技術,推進湖北應城、甘肅酒泉全球首臺套示范電站建設。國家能源集團寧東光伏基地“鋰電+超級電容”混合式儲能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工程項目正式投運,成為國內首個混合構網儲能的成功示范。南方電網公司開展全國最大規模跨省車網互動。由此,帶動一系列產品和服務的新型儲能產業鏈正快速崛起,方興未艾。
新能源智能運維快速發展。國家電投云南國際富源西風電場打造“數字孿生+超算中心”智慧風電場系統,五凌電力以智慧場站建設為突破口,率先實現新能源生產運營體系的重塑。華能集團研制出我國首套安全可控、智能可信的“睿渥”工控系統,實現百萬千瓦級火電及風光水氫儲自主可控技術品牌全覆蓋。中車株洲所全新升級的“風功率預測技術”憑借其高精度、高可靠性和高靈活性,創設的“氣象免疫系統”讓損失較同類風場減少65%。
電力央企的這些場景正在重構全球產業競爭格局,戰新產業所孕育的大規模產業集群已經成為中國能源產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電力央企以創新為矛、改革為盾,正通過“新賽道”重塑全球能源產業格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