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地軌道首次載人飛,今天順利啟程,盡管臨近發射仍然電閃雷鳴。美東夏令時2025年3月31日晚間,SpaceX一枚六手獵鷹9號火箭從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39A發射臺點火升空,搭載恢復號載人龍飛船(Resilience)執行前進2任務(Fram2)。這不僅是一次私人資助的航天壯舉,更是人類航天史上首次進入極地軌道的載人飛行。這項任務由華裔馬耳他企業家王春(Chun Wang)全額資助,帶領一支由四名平民組成的國際乘務組,開創性探索地球極地軌道和前沿科學實驗。
●發射過程
前進2任務的發射準備從2025年3月24日開始,4名平民宇航員抵達佛羅里達,接受了約8個月的訓練,包括在阿拉斯加的荒野探險模擬極端環境。他們在發射前進行多次模擬演練,確保熟悉所有程序。
發射前夕,即美東夏令時3月30日凌晨12:47 EDT完成獵鷹9號火箭的靜態點火測試,確認火箭引擎正常工作。此次發射使用的助推器B1085.6已是第六次飛行,創下SpaceX載人任務中使用次數最多的助推器紀錄,凸顯可重復使用技術的成熟。在此之前,SpaceX最多使用「五手」助推器支持載人任務(Ax-1使用B1062.5、Ax-3使用B1080.5)。
Fram2任務每隔93分鐘有一次發射窗口,北京時間4月1日共有三次發射機會。最終在首個發射窗口:美國東部夏令時2025年3月31日晚間21:46:50(北京時間4月1日上午9:46:50)如期升空。
升空約8分12秒后,編號B1085.6助推器順利降落在距39A發射場約420公里的ASOG【缺少莊重感】海上回收平臺上,此處位于邁阿密東南約100 公里的巴哈馬群島海域。這是SpaceX第425次成功回收獵鷹火箭,也是ASOG回收平臺第103次喜迎獵鷹火箭。
發射不到10分鐘,恢復號龍飛船與二級火箭分離,進入自由飛行狀態。恢復號載人龍飛船(Crew Dragon C207.4 Resilience)這是第四次飛行,此前已執行過Inspiration4(2021年)和Polaris Dawn任務。配備全景穹頂和Skywalker支撐系統,提供極地觀測窗口并支持潛在的太空行走。
任務預計持續3.5天(86小時38分鐘)。首次進入太空的四名平民宇航員,開創性飛行在高度425-450公里的低地球軌道,軌道傾角90°,這是人類首次實現極地軌道載人飛行。在軌執行22項科學實驗,任務結束后在太平洋濺落(可能在洛杉磯、奧克蘭賽德或圣地亞哥附近海域)。這將是3月18日自由號完成Crew-10任務后,載人龍飛船首次在美國西海岸濺落。隨后由SpaceX旗下Shannon香農號回收船負責打撈回收。
●名稱由來
Fram2的靈感,始于王春的極地情結。2023年4月,他在沙特阿拉伯的酒店床上構思任務名稱時,受挪威極地探險船「Fram」的啟發,將此次飛行命名為【Fram2】,中文譯名「前進2」,寓意對極地探索精神的傳承。
「前進2」(Fram2)不禁讓人聯想到劉慈欣科幻小說《三體》中張北海下令「前進四」(以最大加速度前進)的場景。盡管兩者并無直接關聯,但這種巧合提供了一個有趣的對比視角,讓我們得以從科幻與現實的交匯中審視此次任務的意義。
《三體》中,「前進四」是張北海對黑暗森林法則的回應——宇宙是一個充滿敵意的競技場,暴露位置的文明都可能被摧毀。「前進四」的逃亡嘗試,體現了人類在技術與命運夾縫中的掙扎。其哲學命題是:在面對不可抗拒的毀滅時,前進是否還有意義?張北海的選擇表明,即便希望渺茫,人類仍不愿放棄行動。
與之相對,現實中的「前進2」任務,則展現了更積極的哲學色彩。它并非為了逃避威脅,而是為了拓展認知邊界。任務中的22項實驗(如太空X光拍攝和蘑菇種植)不僅服務于當下,更指向未來的星際生活;影像記錄則將太空視角帶回地球,激發公眾想象力。它提出的問題是:在一個尚無迫切生存壓力的時代,前進的動力何在?答案或許是好奇心與責任感——對地球的深情回望與對未來的主動準備。
張北海的「前進四」是科幻中的絕境吶喊,而「前進2」則是現實中的探索序曲。前者提醒我們技術的脆弱與宇宙的冷酷,后者則展示了個體意志與技術進步的結合。「前進2」證明平民也能在太空書寫歷史,而「前進四」的悲劇則警示我們,前進之路從來不是坦途。正如《三體》所述:「給歲月以文明,而非給文明以歲月。」「前進2」的每一步都在為人類的太空文明添磚加瓦,而「前進四」則是對這一文明潛在終局的預言。兩者的交匯揭示一個真理:無論現實還是科幻,前進是人類不變的宿命。
●任務特點
前進2任務以科學研究和極地觀測為核心,堪稱私人航天的新里程碑。主要特點包括:
○極地軌道首飛:軌道傾角90°覆蓋地球南北極,超越此前蘇聯東方6號任務65°的最高紀錄(1963年世界首位女宇航員瓦蓮京娜·捷列什科娃曾達到65°傾角,但仍未觸及兩極)。前進2任務每46分鐘40秒完成一次極地飛越,為研究極光現象(如STEVE)和地球高緯度環境提供了獨特視角。
○科學實驗:四名平民宇航員將開展22項實驗,包括太空首次人體X光拍攝、微重力下牡蠣蘑菇種植、睡眠研究、血糖監測及女性激素變化研究。這些實驗不僅服務于短期任務,也為未來火星長期飛行奠定基礎。
○影像記錄:宇航員揚妮克·米克爾森將使用RED V-Raptor 8K相機和Canon R5C相機,拍攝極光和極地景觀,支持SolarMaX項目與地面觀測同步進行,提供180°虛擬現實和8K影像。
○乘組多樣性:四名宇航員來自馬耳他、挪威、德國和澳大利亞,無美國成員,體現了出資人王春對航天國際化的愿景。
從技術角度看,前進2任務彰顯了SpaceX在火箭可重復使用和飛船設計上的絕對領先。助推器B1085第六次飛行標志著SpaceX將高重復使用率技術應用于載人任務的信心,而恢復號龍飛船的多任務適應性(從全景穹頂到自主出艙),進一步降低了商業航天成本。精準實現極地軌道飛行,則得益于獵鷹9號的精準軌道控制能力,填補了NASA等傳統航天機構尚未涉足的空白。
戰略上,前進2標志著私人航天從旅游向科學探索的轉型。與NASA主導的ISS任務不同,它完全由私人資金驅動,凸顯了商業資本在航天領域的崛起。華裔出資人王春選擇非美國乘務組,不僅推動航天國際化,也微妙平衡了美國主導航天格局。
●任務團隊
這次任務同樣是F4四人組,載人龍飛船承運全私人商業載人航天的標準人數配置。不過,這支團隊的多樣性令人印象深刻。
▲王春(Chun Wang):任務指令長,出生于中國天津,現居斯瓦爾巴群島,持有馬耳他和圣基茨和尼維斯(西半球面積和人口皆最小的主權國家)公民身份。創立了全球最大的比特幣挖礦池F2Pool和Stakefish,作為幣圈投資家、冒險家、億萬富豪,他也是此次任務的發起人和實際出資人。
▲揚妮克·米克爾森(Jannicke Mikkelsen):飛船指揮官,挪威人,擁有挪威英國雙國籍,1986年6月8日出生,電影攝影師,專攻VR和AR技術,曾參與Queen樂隊的VR音樂視頻制作。她用虛擬現實技術記錄歷史瞬間,這次她將把極地的壯麗帶回地球。
▲拉貝亞·羅格(Rabea Rogge):任務飛行員,德國人,1995年出生,電氣工程師,在挪威科技大學攻讀博士,研究自主水面車輛導航。這次太空任務負責科學實驗,并成全她成為首位執行SpaceX載人任務的德國女性宇航員。
▲埃里克·菲利普斯(Eric Philips):任務專家,澳大利亞人,1962年4月30日出生,極地探險家,曾滑雪穿越南北極,如今將從太空俯瞰他熟悉的冰原。
●與其他載人龍任務對比
前進2任務與其他SpaceX載人任務(如Crew-10、Crew-9)存在顯著差異▼
○軌道類型:大多數SpaceX載人任務目標是國際空間站(ISS),軌道為近赤道低地球軌道(LEO),而前進2是首個進入極地軌道的任務,傾角90°,覆蓋南北極,堪稱人類載人飛行的重大突破。
○可重復性:前進2使用六手助推器B1085.6,是載人任務中重復使用次數最高的助推器,而Crew-1或Crew-2等任務通常使用較新助推器,體現了SpaceX在可重復性技術上的進步。
○任務類型:前進2是由私人資助的任務,類似于激勵4(Inspiration4)和北極星·黎明號(Polaris Dawn),但核心在于科學研究和極地觀測,而非商業太空旅游。Inspiration4(2021年)更注重全景觀賞,Polaris Dawn(2023年)則包括最高軌道和商業太空行走,Fram2則更側重于科學數據收集。
○持續時間和目標:相比其他ISS任務(持續5-6個月),前進2任務3.5天飛行時間短暫,目標明確,專注于極地科學實驗和影像記錄,而ISS任務涉及更廣泛的維護和長期研究。
●對比其他商業載人航天任務
在商業航天領域,前進2獨樹一幟。其極地軌道在極地研究中無可替代,其他任務多聚焦低傾角軌道或亞軌道體驗。作為人類首次極地軌道載人飛行,它不僅填補了航天史空白,也證明了私人航天探索新領域的潛力。
●從極地到星辰的啟示
前進2的意義遠超一次航天發射。它將極地探索的浪漫情懷帶入太空,為人類未來的星際夢想播下種子。王春從比特幣創業到航天探險的轉型,展現了個人野心與技術進步的交匯;米克爾森作為首位專業攝影師進入太空,體現了藝術與科學的融合;羅格和菲利普斯的參與,則象征年輕一代與經驗豐富的探險家在航天新時代的協作。
這次任務不僅是技術的突破,更是人類探索精神的延續。正如19世紀末Fram號船挑戰未知冰原,Fram2在21世紀初以平民之力叩響太空之門。似乎提醒我們,航天不再是超級大國的專屬,而是每個人都能參與的未來。正如王春所言:「一旦星艦投入運營,火星不再是遙遠的夢。」Fram2只是起點,但已為人類邁向星辰大海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