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4月1日,愚人節,但對小米集團和其創始人雷軍來說,并不是一個好節日,甚至可能是2024年3月小米汽車上市以來最大的一次挑戰。
三個女大學生3月29日晚自駕小米SU7(標準版)從武漢到安徽池州參加事業單位考試,22點44分,在安徽銅陵附近的高速路上與水泥護欄發生碰撞。據媒體報道,華瑞醫院工作人員稱,趕到現場時,前排兩人已“燒沒了”。
據小米公司發言人發布的事故通告,這輛小米SU7是在3月29日晚22:44:26-28之間與水泥護欄發生碰撞,22:47:15調配120成功,約23時許120抵達現場。也就是說,從小米SU7發生碰撞到120趕到現場,中間只隔了15分鐘左右,兩個人就”燒沒了。可見這次車禍的嚴重程度。
小米公司發言人通報稱,“碰撞前系統最后可以確認的時速約為97km/h”。據美國IIHS(高速公路安全保險協會)的碰撞測試結果,時速90公里的碰撞會導致車體外觀大幅變形,駕駛座被擠壓,方向盤上移,安全氣囊無法準確保護駕駛者的頭部,假人身上的感測器記錄到頸椎嚴重受損、腿部骨折等情況?。從近100公里時速突然因為碰撞降低到0,車會嚴重變形甚至解體,而人也會進入失能狀態,自救很難。如果電池也因嚴重碰撞導致起火,那么迅速起火就不是奇怪的事情。
至于是否如出事當事人家屬所言,因為小米SU7發生碰撞后,車內鎖死導致乘車人失去逃生機會,則要等待警方的調查結果。
雷軍應該馬上表示哀悼!
但我認同三表龍門陣創始人的觀點,不管這起車禍最后調查出來是誰的責任,三個女大學生因為駕駛和乘坐小米SU7發生了嚴重的車禍并致死,其中兩個女生甚至在15分鐘內就“燒沒了”,雷軍作為小米汽車的創始人,首席代言人,都應該第一時間出來表示對她們的哀悼,并聯系家屬給予相應的撫慰。
而不是用一個冷冰冰的小米公司發言人身份,發一份通告來講述冷冰冰的事實。不能需要“米粉”掏錢買車時,雷總就笑臉相迎,親自開車門;小米SU7駕駛者出事故后就冷眼以對。當然,會有專業人士(專家、律師等)說,雷軍出來對小米SU7駕駛者失事去世表示哀悼,是不是說明小米SU7的車有問題,從而讓小米汽車處于不利的位置?我想這應該難不倒小米集團的眾多高手——可以既做到情感表達,又不會陷入理虧。
這次危機如果處理不當,會讓雷軍辛苦豎起來的好人設迅速崩塌。
當智界重金邀請劉亦菲代言,而小米YU7卻只需雷軍在武大櫻花下拍個照片,熱度就蓋過了智界;當友商一年努力傳播才上1-2次熱搜,而雷軍一天就能上十幾次熱搜;當小米汽車Ultra靠雷軍一次演講就完成1年的銷量……小米汽車享受到了雷軍這個超級企業家IP帶來的品牌、銷量好處,就要做好被流量反噬的準備。
智駕未來不會改變,但要加大安全駕駛宣傳
從通告細節和媒體報道看,這次小米SU7失事跟駕駛者羅某過于相信智駕但又沒真懂智駕有一定的關系。
小米公司發言人通稱呼——事故發生前車輛處于NOA智能輔助駕駛(L2)狀態,以116km/h時速持續行駛。事發路段因施工修繕,用路障封閉自車道、改道至逆向車道。車輛檢測出障礙物后發出提醒(22:44:24)并開始減速。隨后駕駛員接管(22:44:25)車輛進入人駕狀態,持續減速并操控車輛轉向(22:44:26),隨后車輛與隔離帶水泥樁發生碰撞(22:44:26-28)。
說實話,本人也開特斯拉,經常喜歡在環路、高速路開啟輔助駕駛功能,可以自動跟車,開得比人標準、順暢。但這是在路況良好的情況下——如果沒有雷達輔助,主要靠視覺(特斯拉技術路線),那么路上車道線模糊都會影響到輔助駕駛的穩定性,一個過街天橋的陰影都有可能被判定為障礙物急剎車,更不要說像安徽高速這種修路有障礙的復雜情形了。羅某確實過于相信所謂的駕駛了。其實,凡是老司機都知道,現在的智能駕駛功能并不成熟,需要人隨時接管,人才是第一人責任人。小米SU7也在這次車禍發生前的22:36:48 NOA發出脫手預警提示“請手握方向盤”。隨后,這輛車輔助駕駛行駛了近8分鐘。
其實在小米SU7發出障礙警報并開始減速,如果羅某充分相信輔助駕駛,我反而認為它有可能能在障礙物前停下來。羅某慌亂接管和突然轉向導致了致命車禍的發生。
這就帶來一個關鍵命題——隨著車和機器人越來越智能,大多數情況下,它們都讓人放心和舒適,但當發生極端情況,到底是誰的責任?人到底相信機器還是自己?
我始終相信,大部分情況下被喂養了足夠多的數據進行訓練的智能機器(比如輔助駕駛)比人厲害,這次事故并不會讓中國車企放棄智駕或減少投入,而是反過來。人類自己也要不斷學習極端情況的處理方法(比如握好方向盤,點剎而不是轉向,甚至直接撞過去都比轉向好),掌握的命運。
從這次車禍可以看出,有智能功能的小米SU7車雖不是萬能,但卻能發生事故后第一時間主動報警、聯系120,并馬上與車主聯系,只需15分鐘120就到場了。如果是一個沒有智駕功能的普通油車,這種嚴重車禍,估計只能等后車車主動停下來報警,再等交警安排120。
不過,此前一個年輕人駕駛小米SU7超車將一輛正常行駛的電動自行車撞飛的事件出來后,我第一時間跟小米公關部總經理王化溝通。我認為小米作為備受年輕人喜愛的電車品牌,應該加大對智能駕駛、安全駕駛等的宣傳。因為新能源汽車競爭的加劇,各大品牌會在宣傳上把智駕功能作為賣點,比如自動泊車、自動駕駛和避讓等,讓年輕人誤以為有了智駕的新能源汽車無所不能,從而對安全駕駛掉以輕心。
雖然能買車、開車的人肯定都是接受過駕校培訓并拿到駕照的合格駕駛者,但心態上的掉以輕心(如羅某),處理意外情況經驗不足等,有時容易導致悲劇。雷軍作為車圈頂流,有錢,有責任,也有義務聯合所有智駕企業加大對安全駕駛的宣傳,包括但不限于每次推新品的時候都要提安全駕駛,成立安全駕駛推廣聯盟,跟交管部門,充電站等上下游企業一起不斷灌輸安全駕駛知識。
新能源汽車并不會提高車禍死亡率
每次新能源汽車一出嚴重車禍(如問界M9、小米SU7),必然引發一個擔心——因為新能源汽車裝有大塊電池(三元鋰或磷酸鐵鋰),發生車禍等嚴重碰撞時會否容易起火并導致更多駕駛者死亡。
實際上,但凡時速超90公里的嚴重碰撞,不管燃油車、還是電車都有起火的可能,因為油箱、電池都是易燃物。目前沒有數據支撐新能源汽車普及會提高交通事故死亡率。藍鯊硬科技查閱了公安部發布的歷年交通事故導致的死亡人數數據,發現自201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逐年提高以來,中國萬車死亡率是逐年下降的,從2015年的2.08下降到了2024年的1.31。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后,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占比越來越高,2024年甚至超50%,而萬車死亡率依然在下降,這說明新能源汽車的安全性其實并不比燃油車差。當然,萬人死亡率下降跟駕照考試越發嚴格,酒駕入刑等有很大的關系。
因為新能源汽車的主打科技,購買的都是年輕人,因此只要發生任何購買、使用等問題都容易被傳播到社交媒體,因此造成了好像新能源汽車更容易出問題、事故的印象。實際上在中國燃油車主導的時代(2014年前),中國萬車死亡率甚至高達13.5(2001年),而同期的美國是多少?1.91。日本是1.14。中國是的它們的7倍和11倍。
2004年酒駕入刑后,萬車死亡率急劇下降,但依然高于國外。這跟中國汽車進入家庭晚,安全駕駛普及還不夠有很大的關系。這就需要車企、交管部門、用戶不斷加大對安全駕駛的,讓萬人死亡率進一步降低。
以上數據來自公安部、乘聯會
2011年開始酒駕入刑;2004年開始嚴格駕考,2012年增加科目四,2015年科目三電子監考,2016年科目二電子監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