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政壇近日上演的“特普對決”大戲,讓全球嗅到了熟悉的大國博弈火藥味。當地時間3月30日,特朗普在接受美媒采訪時直言:“對普京非常生氣”。
特朗普在鏡頭前怒斥普京“破壞和平進程”,威脅對俄油買家征收50%二級關稅時,這場看似劍拔弩張的交鋒,實則暗藏著2024美國大選前哨戰的濃重底色。
但細究其動機,遠不止于此:特朗普急需在共和黨初選中擺脫“通俄門”陰影,而民主黨正抓住其女婿庫什納曾獲中東財團20億美元投資的舊聞大做文章。更微妙的是,美國能源巨頭埃克森美孚、雪佛龍在俄烏沖突后股價飆升47%,這些金主的態度讓特朗普不得不在“商人利益”與“政治正確”間走鋼絲。
普京的反擊卻展現出截然不同的戰略縱深。
當特朗普叫囂制裁時,俄羅斯正通過“影子貿易”向印度日均輸送90萬桶原油,中俄本幣結算占比突破76%,土耳其海峽的油輪排隊長度創下19公里歷史紀錄。這種繞過西方制裁的“能源游擊戰”,背后是莫斯科耗時三年打造的平行支付體系:俄羅斯央行開發的SPFS系統已接入52國金融機構,而中俄共建的“極光”能源交易所,更是用區塊鏈技術實現交易全程匿名化。
特朗普的關稅威脅看似雷霆萬鈞,實則暴露了美國霸權體系的裂痕。當歐盟國家被迫以高于市場價40%采購美國液化天然氣,當印度頂著壓力將俄油進口量提升至日均182萬桶,當沙特突然宣布接受人民幣結算部分原油,這套延續了半個世紀的石油美元體系正在崩塌。國際清算銀行最新報告顯示,全球貿易中美元結算占比已從2015年的85%跌至58%,而人民幣、盧布、盧比等貨幣組成的“去美元化聯盟”正在形成。
更諷刺的是,美國頁巖油開采成本已突破65美元/桶,若真切斷俄油供應,最先撐不住的恐怕是得克薩斯州的油企,它們背負著3400億美元債務,正眼巴巴等著政府續命。
這場博弈最精妙的戲碼,莫過于兩位主角的“隔空默契”。
特朗普前腳剛罵完普京,后腳就透露“計劃下周再通電話”,像極了2018年與金正恩的“極限施壓”戲碼重演。而普京在記者會上“無意間”透露特朗普曾承諾解除制裁,瞬間在華盛頓掀起政治海嘯——民主黨議員立即提案要求公開“特普密談記錄”,共和黨大佬麥康奈爾緊急滅火稱“絕不允許出賣盟友”。這種互相喂招的互動,本質上是在測試各自國內的政治彈性,特朗普需要證明自己不是“普京傀儡”,普京則要為特別軍事行動爭取戰略緩沖期。
就像俄軍突然從哈爾科夫撤軍卻加強頓涅茨克攻勢,戰場與談判桌永遠在同步推進。但這次普京顯然棋高一著:他選擇在歐佩克+會議前夕拋出“石油減產”風聲,導致國際油價單日暴漲8%,直接打亂美聯儲降息節奏,這種“能源武器化”的操作,讓美國通脹率再度逼近5%警戒線,而特朗普攻擊拜登“經濟失敗”的彈藥庫又添新貨。
剝開層層政治包裝,這場鬧劇折射出國際秩序重構的深層脈動。當中國與海灣國家建成首個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當金磚國家擴容至36個申請國,當德國總理帶著12家車企總裁訪華簽下230億歐元電池訂單,單極霸權時代已進入倒計時。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數據顯示,發展中國家間貿易占比從1995年的38%躍升至2023年的52%,而美國主導的SWIFT系統交易量同比下滑12%。特朗普的關稅威脅或許能短暫刺激民調,但改變不了美國制造業空心化、頁巖油開采成本突破65美元/桶的現實困境。歷史終將證明,21世紀的大國博弈,比的不是誰嗓門大,而是誰能在科技創新、能源革命、貨幣體系重構中掌握先機,這場較量,才剛剛拉開帷幕。
而普京最近在圣彼得堡經濟論壇上的發言或許道破天機:“當舊秩序的保護殼碎裂時,新世界的雛形早已在裂縫中生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