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日中國洛陽第三十三屆“大乾門杯”國際賞石文化藝術展暨交易會(2025年4月1日-10日)在洛陽奇石古玩文化城盛大開幕。
展會首日,一方名為《轉戰陜北》的新疆額河石以128萬元天價成交,刷新該石種歷史交易紀錄。
較去年38萬元的成交價暴漲237%!這不僅是奇石收藏市場的風向標,更引發了對紅色文化、歷史記憶與自然藝術價值的深度探討。
本屆洛陽石展以“天下賞石會洛城”為主題,由中國觀賞石協會、洛陽市城市管理局等聯合主辦,吸引全國600余方精品奇石參展。
精品奇石涵蓋新疆額河石、黃河石、戈壁石等數十個石種。現場設置300余個交易攤位,云集國內外藏家、石商及藝術機構,堪稱賞石界的“奧林匹克”。
作為展會焦點,《轉戰陜北》額河石以其天然紋路酷似石魯同名畫作而備受矚目。畫面中,黃土高原的溝壑肌理與一抹暗紅色人物剪影渾然天成,
恰如石魯筆下“不畫一兵一卒,盡顯雄兵百萬”的磅礴意境。藏家直言:“這不僅是自然的饋贈,更是紅色史詩的具象化表達。”
從38萬到128萬這方奇石的升值軌跡折射出兩大趨勢:
1. 紅色題材的藝術主題內涵
石魯1959年創作的《轉戰陜北》被譽為“新中國美術史詩”,畫作以毛澤東背影與陜北地貌融合,象征革命智慧與戰略定力;
奇石《轉戰陜北》的天然紋路與畫作精神高度契合,成為紅色記憶與自然美學的雙重載體。
2. 稀缺性與文化主題的疊加
額河石因形成條件苛刻,紋理清晰者尤為罕見。其高價既源于石體完整、畫面構圖精妙,亦因“轉戰陜北”這一歷史符號的深層情感認同。
1947年毛澤東率中央縱隊轉戰陜北,奠定解放戰爭勝局,這一題材天然具備民族集體記憶的溢價空間。
近年來,紅色題材藝術品與天然奇石成為收藏界“雙引擎”。
石魯《轉戰陜北》原作作為國博鎮館之寶,多次在重大展覽中引發關注;而天然奇石因唯一性、不可復制性,被視作“凝固的歷史”。
此次高價成交,印證了兩大趨勢的交匯。 值得關注的是,洛陽石展歷來是市場風向標。
2019年寬甸畫面石曾以單方9.6萬元成交,而三十三屆展會中,戈壁石、黃河石等亦頻現百萬級交易。
藏家坦言:“兼具美學價值與文化敘事的奇石,正從‘小眾雅玩’升級為‘資產配置選項’。”
奇石藏品盡管天價成交引發熱議,爭議亦隨之而來,天然奇石是否過度依賴文化符號的附加價值?
支持者認為,其核心在于“自然造化與人文精神的共振”,如石魯畫作突破傳統技法,奇石則以天地為筆觸重構歷史;反對者則擔憂資本炒作可能導致市場泡沫。
從石魯的中國畫到額河奇石的主題敘事,《轉戰陜北》以不同藝術形式延續著紅色精神的回響。
這方奇石的天價,不僅是收藏市場的狂歡,更映射出當代人對紅色文化的致敬、對自然造化的敬畏。
正如石展主題“天下賞石會洛城”所喻千年古都的厚重歷史,正與奇石主題的紅色精神碰撞出新的火花。
你認為天然奇石的價值應更側重文化內涵還是自然屬性?歡迎石友留言探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