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點嚇人。
這是一家規模極小的農商行,2023年末貸款余額不過百億出頭,彼時其不良率就已經超過20%,而撥備覆蓋率僅為0.49%,而凈息差已經降至負數。
它仿佛與A股的上市銀行們不在同一個世界,而到了2024年末,這些指標進一步惡化。
1、
中誠信國際評級報告指出:“截至(2024)年末,該行不良貸款余額較年初大幅增加 10.97 億元至 37.56 億元,不良率較年初上升 11.51 個百分點至 34.43%,處于很高水平;該行貸款減值準備余額僅為 0.14 億元,撥備覆蓋率僅為 0.38%,顯著低于同業水平和監管要求,撥備計提缺口大。
資產質量惡化至此,2023 年該行還轉回 1.18 億元資產減值損失以彌補虧損,2024 年該行僅計提資產減值損失 90.37 萬元。
因為“未提足一般風險準備金”、“金融資產減值準備計提金額不足”,會計師事務所2021~2024年對于該行出具的審計報告均為保留意見。
基本面已經爛到如此地步,負債端基本都是居民存款,這......
雖然是小銀行,但怎么會差到這種地步?
2、
作者向來對大股東是民營企業的銀行有偏見。
因為這類銀行往往經營混亂,且容易成為大股東的提款機,比如,某大曾經入主的某東北銀行,以及某系掏空的某北方銀行。
從另一個角度講,大股東為國資的銀行,即便經營出了問題,也有更多方式化解風險,民營股東掌舵的銀行惹了禍,民營股東有能力管嗎?
通過天眼查信息的不完全統計,該銀行無國資股東,且股份十分分散,持股較大的前七家股東合計持股不足30%,且它們身上......
在沒有官方信息前,我們無法確定民營股東在該銀行日常經營中扮演了什么角色,上文提到的內容,也僅僅是作者的偏見。
3、
上個世紀,我國金融業曾有一個大一統時期,人行是唯一的銀行機構,同時也行使中央銀行職能。
改革開放后,通過逐步推進金融體制改革,四大行出現了,之后就是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信用社等陸續成立。
再之后,為了防止銀行鞭長莫及又出現了各種補充力量,比如小貸、消費金融、劈土匹等。
站在那個歷史時期,無論是銀行的井噴,還是補充力量的出現,都可以看作是一種效率的提升。
但,當前金融行業存在的問題已經不是供給不足,而是供給過分飽和,我們是否還需要那么多經營能力差、風險高的小銀行、小機構?
所以,出現了一個現象,各類金融牌照基本都進入了減量發展階段,即便是銀行。
拐點發生在2020年,那之后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法人逐年下降,并呈現出了“加速度”。
截至2024年12月末,我國共有銀行業金融機構法人4295家,較2023年末減少195家,這也是近年來的峰值。
不得不說,高層是明智的。
另外,你知道這家銀行是哪家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