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行業里,智能可以疊加,設計可以重做,動力可以替換。唯獨安全,不能模糊。無數個“0”再精彩,前面沒有那個“1”,一切歸零。
有人說安全已經過時了,它不性感、不出圈、沒有新故事。但在沃爾沃的邏輯里,安全從來不是熱不熱的問題,而是應不應該被忘的問題。
怎么去敬畏安全?不是貼上企業標簽去講述成就,而是像“小紅馬”那樣,主動把品牌拿掉。它源自瑞典的達拉木馬,本是一種祝福平安的木雕,如今被沃爾沃拿來講一件事:安全,不是用來宣傳的,而是要深入人心的。
我見過太多企業做公益,目的明確,節奏利落,熱度來得快,消失也快。但“安全”這件事,如果有目的,就持續不下去。如果注定要慢,那它就只能靠信念撐下去。
沃爾沃做這件事已經98年了,從第一根三點式安全帶,到今天每一次對系統失效的預演,它始終堅持的只有一句話:安全以人為本,不以商為業。
漢肯回歸只做一件事:尋找確定性的競爭力
當世界變得越來越不確定時,人們開始重新尋找可以信賴的東西。2025年4月1日,沃爾沃汽車宣布:漢肯·薩繆爾森回來了。這位曾在十年前引領品牌走出迷霧的老船長,如今再次掌舵,不是為了改變航線,而是為了在波動中守住方向。
他的上一次任期,從2012年到2022年,是沃爾沃品牌重生的黃金十年。那是SPA和CMA兩個全球化平臺的時代,90系和60系產品用“零傷亡” 理念定義一輛汽車的社會價值。銷量也從年銷44萬輛一路上揚接近70萬輛,但漢肯從來沒有用數字講述沃爾沃汽車的意義。
在他的設定里,安全不是用來宣傳的,而是寫進工程、倫理與法規的。也是這十年,沃爾沃汽車進入到100多個國家市場,更重要的是,他讓沃爾沃不再只是“滿足安全法規”,而是在“創造安全標準”。他相信,法規是底線,沃爾沃要追求的是高線。
這十年里,從三點式安全帶,到交叉路口剎車系統,從城市大型動物探測,到將所有車型限速180公里,沃爾沃所定義的“安全”,從未只屬于沃爾沃,而是在文化與政策各異的世界里,建立一套可以普遍被接受的安全認知。
自誕生以來,沃爾沃便確定了一種技術可以更新、信仰不該動搖的長期主義。因此,在電氣化與智能化浪潮翻涌而至的時刻,所有企業都在賭風口,只有沃爾沃開始重新尋找“確定性”。
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從來不在于你跑得有多快,而在于你是否知道,自己為什么出發。我們所看到的沃爾沃汽車只是一家公司,但了解沃爾沃的都清楚,沃爾沃更像是一種信念的載體,在任何時代、任何市場、任何技術轉型中,安全永遠是最確定的答案。
堅持做正確的事情一定會換來正確的結果
在“卷智能”、“卷出海”的營銷環境中,沃爾沃汽車悄悄做了一件沒人催它做的事,為孩子開發一套安全教育課程。從理念到交付,幾乎沿用造車的標準。
一個有意思卻又被多次忽略的點,小紅馬公益不掛企業logo、不講產品、不談技術壁壘,而是以“小紅馬”刻意放低品牌能見度,讓安全回歸安全本身,而不是變成企業存在感的延伸。
小紅馬課程采用PBL理念,從“為家人設計一輛安全的車”出發,引導學生在真實問題中探索解決方案。它不講規則,而是培養判斷,讓安全變成認知構建。
當然,這也意味著更高的門檻,課程內容以STEM為基礎,交叉學科訓練為輔。每一個環節都脫離了傳統教學的灌輸式路徑,它對教具設計、師資培訓、課程交付都像造一輛車一樣有著嚴苛的標準。
在小紅馬安全公益中,安全不是規則和說教,而是一種認知構建和思維訓練。從成都試點到全國復制,從志愿者體系到講師團建設,沃爾沃汽車并沒有把它當成一場企業活動,而是當成一項教育基礎設施。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件事上,沃爾沃沒有占用課堂,這套課程是通過對地方教師、師范生的系統化培訓,建立校內可持續教學的機制,不是一次講座。2025年,小紅馬進入大慶,成為三年研學計劃的組成部分;2030年前,它將覆蓋1000所學校、培養10000名講師、影響100萬名學生。它的目標不是情緒觸動,而是體系遷移。
沃爾沃的安全哲學,不只是物理層面的防護系統,也是認知層面的早期建設。企業可以用產品改寫技術邊界,也可以用教育影響一個時代的認知。沃爾沃汽車選擇后者。慢,不等于不前進;看不見,不代表沒有力量。做正確的事情,并不需要被認同,但當這件事堅持得足夠久,社會一定會在某個時刻給出回響。
沃爾沃的安全總會有時代的印記
在電動與智能時代,行業遵循的是“摩爾定律”的速度邏輯。但在安全這件事上,是否也需要迭代?沃爾沃的答案是:不是推翻重來,而是代代延續。
它變了,也沒變。技術變了,材料變了,能源變了,但“保護人”這個命題,從未改變。沃爾沃的每一次革新,不是拋棄舊定義,而是將其嵌入新的時代語境。
上世紀,沃爾沃的答案寫在結構上。三點式安全帶、兒童坐墊、硼鋼安全籠,構成了被動安全的基礎邏輯。那是一個靠鋼鐵抵御風險的年代,車企的責任,是構建一個“不讓事故致命”的物理邊界。
進入21世紀,它開始把問題往前推。2010年起,主動安全系統上車,從行人識別到夜間騎行監測,從對向來車避讓到城市動物識別,感知系統替代了人類反應,機器成為判斷的一環。2020年,沃爾沃主動將車型限速至180公里。外界質疑它保守,它卻認為:這不是技術限制,而是立場聲明。安全,從不是“我能做到什么”,而是“我選擇不做什么”。
進入電動智能時代,安全面臨全新命題。系統更復雜、控制鏈更長,傳統的主動與被動安全系統難以覆蓋全部風險。軟件定義汽車之后,真正的問題是:當軟件失效,硬件如何兜底?
沃爾沃從電池熱失控的結構防護,到測試無數個未知事故后車門如何確定性的打開,這是可能是除了沃爾沃以外,別人很少去思考的事情。
它的視野也延伸至環保維度:電池能否再利用?材料能否閉環?當別人用“零排放”講完電動化的全部價值,沃爾沃反問:“這個電池,十年后去哪?”這不是延遲問題,而是提前負責。
這正是沃爾沃式安全的特征:它不搶風口,而問源頭;不卷速度,而算風險;不博眼球,而筑底線。它不是短期護城河,而是一種穿透技術周期的系統能力。
沃爾沃的安全路徑,從安全帶走向傳感器,再延展到算法邏輯、電池結構與材料回路。它未必最亮眼,卻是最難被替代的那個基礎模塊。每一個時代,都有人重新定義安全,而沃爾沃始終在這個序列里。
沃爾沃的堅持始終清醒:不是每一次技術躍遷都值得慶祝,但每一次守住底線都值得銘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