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NG-MING FESTIVAL
春風化雨,潤澤清明長卷
清明,與春日同行,思念與希望同在。
為弘揚清明傳統文化,深化殯葬領域改革,弘揚新時代文明新風。4月2日上午,由都江堰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指導,都江堰市委宣傳部(都江堰市文明辦)、都江堰市民政局主辦的“移風易俗浸萬家·文明新風潤心田”文明實踐系列活動在玉壘山廣場正式拉開序幕。活動通過清明主題微班會、有獎競答、現場倡議等市民喜聞樂見的方式,推動傳統殯葬習俗向綠色、節儉、文明方向轉型,助力文明城市創建。市殯葬行業協會會員代表,公墓(公益性殯葬安置點)、文明實踐所(站)負責人及市民代表300余人參會。
活動中, 來自都江堰市頂 新新建小學的 師生們帶來微班會 《我們的節日-清明》 ,通過走訪民俗專家、網上研學,孩子們進一步了解了清明節的來源,生動還原了插柳、放風箏、掃墓等民俗,詩詞《清明》營造出慎終追遠的濃厚氛圍,緬懷率眾建堰的李冰等先賢,更讓追思古人(先人)祭掃的情緒達到高潮。
隨后,市民政局節地殯葬推介官向市民推介樹葬、花葬、草坪葬等新型殯葬方式,并開展殯葬直補政策宣傳;市文明辦負責人宣讀了《文明殯葬倡議書》,市殯葬協會相關負責人宣讀了《殯葬行業自治書》。
▲推介生態節地殯葬
▲宣讀《文明殯葬倡議書》
▲宣讀《殯葬行業自治書》
活動現場,市民政局和殯葬協會熱心設置了咨詢展位,除了最新便民服務政策推介外,經營性公墓捐贈的生態安葬格位吸引了眾多市民關注的目光,“現在我們都江堰有4家公墓機構捐贈的生態安葬格位,選擇節地葬不僅可減免絕大部分費用,還能為子孫后代留住綠水青山。”市民蔣先生在了解政策后表示將更新觀念,支持生態安葬。據悉,都江堰市目前已建成生態安葬示范點4處,本次公墓機構捐贈的生態安葬格位118個。
▲市民積極參與互動
在分會場,青城山鎮、玉堂街道、龍池鎮、灌口街道、天馬鎮打出文明殯葬“組合拳”,通過開展“清明詩會”“家風故事會”等活動,以詩文朗誦、家庭追思會替代焚紙燒香;試點推行社區集中祭奠點,配備香燭收納箱和祈福墻,既保留情感寄托,又杜絕安全隱患,把移風易俗落到實處,讓文明理念深入人心。針對殯葬鋪張浪費、焚燒祭祀污染環境等問題,通過社區講座、流動宣傳車、微信公眾號等渠道,開展《殯葬管理條例》解讀宣傳;全市178個文明實踐中心、所、站就近開展文明殯葬宣傳,發放倡議書4萬余份,普及生態安葬、網絡祭掃等新方式,號召黨員干部帶頭簡辦喪事、采用鮮花祭祀,以“關鍵少數”帶動“絕大多數”等行動,促進文明新風落地生根。
▲青城山鎮宿仙社區
▲龍池鎮白沙社區
▲青城山鎮味江社區
▲玉堂街道
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清明追思,并非只是一年一次的祭祀,而是一場生前孝敬厚養的延續,通過清明追思、文明祭掃,更多的是向社會弘揚“一盆洗腳水”“一碗長壽面”“一次溫暖的擁抱”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孝道。“孝不能等,別到了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時候才覺得后悔,要珍惜親人健在和相處的時光,要移風易俗,摒棄薄養厚葬陋習。”觀眾何女士在參加完活動后感慨道。
都江堰市文明辦負責人表示,此次系列活動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相結合,文明實踐就是要接地氣、聚人氣、冒熱氣,不斷推陳出新,將文明實踐走深走實;下一步將建立長效機制,持續開展殯葬領域惠民便民服務,將移風易俗納入文明村鎮、文明家庭評選標準,推動文明新風從“宣傳倡導”轉向“實踐養成”,推廣“禮葬”文化,讓文明殯葬成為彰顯城市溫度的民生工程。“悠悠萬事、民生為大。我們將持續深化殯葬領域的突出問題專項整治工作,緊盯群眾對‘身后事’的關切,讓老百姓在辦理喪事時能感受到更少的沉重與更多的溫暖。”市紀委監委相關負責人如是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