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工簡報是由醫工學人理事會整理的醫工交叉領域一日內最新進展,內容來源為著名期刊、國內外知名媒體等。周一至周五工作日發布!
醫工簡報音頻內容已在喜馬拉雅、小宇宙等平臺上線,歡迎訂閱收聽~
行業動態
衛生行業推標《鄉鎮衛生院醫用裝備配置標準》發布
國家衛健委發布推薦性衛生行業標準《WS/T?843-2025?鄉鎮衛生院醫用裝備配置標準》。該標準自 2025 年 10 月 1 日起施行。
臨床綜合
Nat. Med.| 人工智能用于持續性心房顫動的個體化治療:一項隨機對照試驗
導管消融是治療心房顫動(AF)的有效手段,但持續性房顫患者術后復發率仍較高,亟需優化治療策略。人工智能(AI)技術的引入為精準定位消融靶點提供了新思路。近日,慕尼黑工業大學的 Isabel Deisenhofer 等人發表了 TAILORED-AF 臨床試驗結果。該研究通過 AI 算法識別時空離散電信號靶點,聯合傳統肺靜脈隔離術(PVI),使持續性房顫患者 12 個月無復發率顯著提升至 88%。但研究也發現 AI 組手術時長和二次消融率較高,且未顯著降低所有房性心律失常的總體復發率,提示技術仍需優化。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5-03517-w
醫學人工智能
IEEE Trans. Med. Robot. Bionics| 邁向自主心臟超聲掃描:融合醫師經驗與機器智能
心臟超聲是診斷心臟病和指導手術的重要工具,但其檢查結果高度依賴操作者手法,導致可重復性不足。盡管機器人輔助超聲系統已有廣泛研究,但提升檢查自動化水平和系統實用性仍是領域內的重要挑戰。4月1日,中科院自動化所多模態人工智能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聯合香港創新研究院人工智能與機器人創新中心等團隊在《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Robotics and Bionics》發表研究,提出了一種基于新型并聯機構超聲機器人的心臟切面自動獲取方法。該方法通過整合視覺引導、人機協作與路徑規劃,結合深度度量學習技術,實現了標準胸骨旁長軸/短軸切面的自主識別,測試集搜索準確率達 98.23%,并在 5 例受試者中驗證了有效性。
https://doi.org/10.1109/TMRB.2025.3556539
醫學成像技術
Sci. Adv.| 電泳數字比色法與電化學汗液傳感器的集成
可穿戴汗液傳感器在個性化健康監測領域具有重要潛力,但現有標準化傳感器的可復用性和生理適配性仍存在挑戰。3月28日,韓國高麗大學的 Daeun Sung 等人在《Science Advances》發表研究,開發了一種結合電化學傳感與電泳顯示(EPD)技術的電致變色(EC)汗液傳感低功耗平臺,通過可逆顏色變化實現汗液生物標志物的動態可視化監測。該平臺集成電化學傳感器與 RGB 校準系統,首次采用 CIELAB 方法量化顯示性能,并在人體運動中成功檢測乳酸閾值,兼具實時數據藍牙傳輸功能。
https://doi.org/10.1126/sciadv.adu2142
康復(神經)工程
Adv. Sci.| 不對稱半球間交流促進人工耳蝸植入幼兒的言語習得
人腦語言網絡的偏側化機制及其與早期聽覺經驗的關系是語言神經科學的核心問題,對理解聽覺發育障礙的干預機制具有重要意義。3月31日,北京師范大學張語軒團隊聯合北京友誼醫院劉玉和團隊通過功能性近紅外光譜(fNIRS)縱向追蹤 50 名人工耳蝸植入兒童,發現植入后一年內左半球前顳葉對言語處理的貢獻最顯著,且行為改善與雙側語言網絡非對稱性跨半球連接密切相關。研究首次采用機器學習模型揭示:靜息態語言網絡的功能連接可預測左腹側聽覺通路對噪聲中言語的處理能力,右半球網絡貢獻尤為突出,為偏側化語言功能的形成機制提供了新證據。
https://doi.org/10.1002/advs.202309194
可穿戴技術
Adv. Mater.| 變革醫療:智能材料與人工智能賦能的智能可穿戴傳感器
智能可穿戴傳感器結合機器學習與新型智能材料,能夠實現快速精準的疾病診斷、個性化治療及持續健康監測,推動醫療模式從醫院中心化向患者中心化轉型。4月1日,新加坡國立大學 Chwee Lim 等人在《Advanced Materials》期刊上系統綜述了智能材料(如自修復材料、超材料、響應材料)與機器學習在可穿戴傳感器中的協同應用。文章重點探討了傳感器在生物物理信號監測(如心電、肌電)、生化傳感及智能診療中的創新設計,同時分析了技術面臨的隱私安全、監管合規等挑戰,為未來智能醫療發展提供了方向性建議。
https://doi.org/10.1038/s41568-025-00800-3
生物材料
Nat. Rev. Cancer| 糖代謝酶及代謝物在癌癥中的兼有功能
糖代謝酶及其代謝產物不僅為細胞提供能量和大分子合成原料,還具有非經典功能,可調控多種細胞活動,對癌癥進展具有重要驅動作用。4月2日,浙江大學轉化醫學研究院呂志民團隊在《Nature Reviews Cancer》發表綜述,系統探討了糖酵解和糖異生途徑中酶及代謝產物的"非經典/非代謝功能"(moonlighting functions),包括通過表觀遺傳修飾、轉錄因子調控、DNA修復、自噬等機制影響腫瘤發生發展。研究指出,PKM2、LDHA 等酶可通過磷酸化組蛋白或轉錄因子(如 STAT3、MYC)激活促癌基因表達,而乳酸則通過組蛋白乳酰化修飾重塑腫瘤微環境。該綜述為靶向代謝酶非經典功能的抗癌策略提供了理論依據。
https://doi.org/10.1038/s41568-025-00800-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