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擇偶,沒人不希望自己的另一半又能哄得自己開心,又有足夠經濟實力可以支撐優渥生活,但全都想要似乎有些貪心了,于是一些精明的人不由得盤算了起來:挑老公的時候,到底是讓他提供情緒價值重要,還是他能掙錢更重要?
很遺憾,這個問題的答案并非簡單的單選題。
這兩者可以說都重要,也都不重要。
說它們都重要,是因為情緒價值和經濟基礎在婚姻中缺一不可,而且并非對立,而是相輔相成、互為依托。說它們都不重要,是因為如果你只緊盯著這兩樣東西,卻把另一半當作榨取情緒價值或金錢的工具人,那么最后你就會竹籃打水一場空,哪樣也得不到。
健康的親密關系不能被簡化為某種具體的功能或指標,無論是情緒價值還是金錢,哪怕兩者加起來也不能為幸?;橐龃?。如果你的目的實際上是收獲一段稱心美滿的婚姻,那么你需要的不是單方面的索取,而是與伴侶攜手一同共創。
所以說,你問的這個問題本來就不會有唯一正確的答案,不僅每段婚姻有不同的需求,甚至同一個家庭在不同的階段的需求也會隨著生活動態而調整,有的夫妻急需物質基礎來改善生活,也有的夫妻吃喝不愁卻少了許多溫情?;橐鲋凶罾硐氲臓顟B不是一開始就找到一個“工具人”來滿足你的渴望,而是夫妻雙方能夠根據不同階段需求進行動態調整,在物質與精神之間找到彼此都能感到滿足的平衡點。
畢竟,不管是情緒價值還是掙錢能力,最終都應該服務于你本身的幸福,否則即便多得溢出,也全無意義。
1
在感情里做多選題,
不要搞對立
當你開始思考“選擇情緒價值還是掙錢能力”時,其實已經陷入了一種“單選題錯覺”,你毫無必要地把兩項素質對立起來,非要逼著自己從中選擇一個,卻忘了他們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這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嗎?
男人要么嘴甜能哄人,要么冷漠能賺錢,你要么在寶馬車上哭,要么在自行車后座上笑?這樣的選擇本就是個偽命題,根本不值得你花心思去思考,因為你根本沒法把男人這么簡單劃分成“能哄你”和“能賺錢”去選擇。
這樣的二分法,實質上是一種認知簡化,把男人粗略地劃分成兩種模型,卻忽略了一個關鍵事實——現實中真實立體的人,他們的“心”和“腦”作為整體運作,不是被割裂的功能模塊。這兩種能力往往是相互依存且彼此促進的,不能這么粗暴地劃分開。
提供情緒價值的能力與賺錢的能力不是兩個完全獨立的維度,往往是同一套人格特質在不同場景中的表現形式:
比如共情能力,一個能為伴侶提供情緒價值的人通常能敏銳感知他人的需求,理解對方的感受并給予支持,善于管理自身的情緒,能在壓力下保持冷靜。這樣的品質不僅能讓你如沐春風,也是人際溝通和團隊協作中不可或缺的技能,更是高效工作、解決問題的關鍵能力;
比如責任感,有責任感的男人才會覺得自己有必要讓你過得開心,為你提供支持,責任感既能體現為對家庭成員的關愛,也可以體現為對工作任務的認真負責。他們作為伴侶時的可靠有擔當,同樣會促使他們在事業上贏得信任,走得更遠;
比如規劃與表達能力,能提供高質量情緒價值的人也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和有條理性的思維,情緒價值不是說點甜言蜜語哄哄你就算,而是要能夠在親密關系中主動表達自己的感受,同時給予伴侶清晰明確的回應,能夠冷靜分析你們之間的問題,找到解決矛盾的方案。這樣的思維正是事業成功的基礎,一個能夠游刃有余處理家庭中沖突和壓力的人,在事業中也能制定長遠的規劃,穩定推進目標。
如果提供情緒價值和掙錢能力真的是兩個對立面,那你在現實中見到的所有成功人士都該極其討人嫌,對誰都不留一點情面,但你想想那些耳熟能詳的名字,他們也許各有各的個性,但也都有自身的人格魅力,懂得如何與他人溝通、管理自己的團隊、籠絡部下和受眾消費者,把所有人都吸引到自己的身邊,讓人人都以認識他們為榮,結交他們為樂。
真正能掙錢的人從來不是冷漠無情的機器,他們都擅長與他人建立連接,理解別人的需求,與大眾走到一起,才能懂得潮流風口的所在,讓自己趁勢起飛。
另一方面,都說貧賤夫妻百事哀,卻沒人說富貴夫妻百事哀,如果基本生存需求得不到滿足,再深厚的情感也難以維系。這不是在教你金錢至上,只是讓你把現實也納入考量。當家庭有足夠穩定的經濟保障時,你們才能騰出精力去關注彼此的內心世界;反之,如果你們處于長期的財務危機中,那么再多的情緒價值也會被餓肚子受苦時的焦慮和爭吵所吞噬。
財務穩定帶來的安全感使人在情緒上更穩定,也更能在各方面給予伴侶支持。
所以說,情緒價值和賺錢能力從來不是對立的,而是共同構成婚姻幸福的基石。
夫妻相互提供的情緒價值是掙錢能力的倍增器,你們彼此的情緒鏈接能夠提升雙方應對壓力和挑戰的韌性,增強雙方在社會和職場中的表現力,比如更自信地面對職場競爭,更無后顧之憂地投入事業發展;掙錢能力也是情緒價值的穩定器,穩定的經濟基礎會降低家庭焦慮值,讓夫妻更容易以平和心態相處。
如果你在擇偶時將兩者對立看待,反而可能錯失那些既具備經濟能力又能提供高質量情緒價值的伴侶,被要啥啥沒有的男人哄騙了去。
2
超越“工具人思維”,
用整體視角理解婚姻幸福
別忙著繼續去篩選男人,就算你從此醒悟了“我全都要”,你提的這個問題里還有一個陷阱在等著你——那就是一種把伴侶當作“工具人”的思維。
如果你在擇偶時把對方的功能性視為首要標準,只把伴侶當作某種資源提供者,只看誰能更好地滿足你的需求;把婚姻當作一場資源交易,而不是一段持續成長變化的親密關系,那么不管你找的誰、選擇了什么,最后還是要栽個跟頭。
一方固定扮演“提供者”,另一方不過是“索取者”的婚姻,最后注定會崩潰。
為什么我要這么說呢?
首先,你在人生不同階段的需求處于動態變化之中,對方所具備的功能性不可能時刻滿足你的需求,這就導致你不管選了什么,最后都會后悔自己沒選另一個、沒選得更多。
道理很簡單,沒有任何一種需求是永恒不變且絕對優先的。
隨著年齡增長,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你所處的層次和關注點就會發生變化:
年紀還小時,你想要感受到來自另一個人的熱情洋溢的愛,想要戀愛里的“上頭”感,所以你喜歡情緒價值;
等你結婚之后,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都撲面而來讓你焦頭爛額,你又渴望起了金錢帶來的穩定與高容錯的生活;
當你度過了迷茫的青年期,事業和家庭都安定下來,你便重新聚焦于精神上的追求和自我實現,不甘于如此度過平平無奇的一生……
甚至不光是年紀,生活中各種各樣可預測或不可預測的事件都會促使你當下的需求發生轉變:
當夫妻遇到急需用錢的突發事故,例如生了孩子或家人重病時,經濟基礎的重要性就陡然升高,原本恩愛的夫妻也可能因此相互埋怨;
在生產和養育子女的階段,由于需要付出大量心力,夫妻雙方對彼此進行情緒支持顯得更為重要,比如男人要安慰承受生育之苦的妻子,平時照顧孩子更多的一方也需要鼓勵和夸贊……
即便在同一段婚姻中,不同時間點上你對伴侶功能性的期待也會發生顯著變化,如果你在擇偶時過度偏重男人在某一項上功能性,簡化伴侶作為完整個體的復雜性,那么“單項選擇”的思維模式注定會讓你在未來對婚姻產生不滿,因為你的需求早已超出了當初擇偶時設定的范圍。
其次,你在潛意識中將伴侶視為滿足自己需求的工具人,在相處中也一定會讓對方感到被利用,進而在親密關系中埋下隱患。
當你完全只依照自己的需求去挑選伴侶時,這種行為里隱含了一種單向期待:我需要幸福,而且我的幸福依賴于對方能否滿足我的特定需求。
可你把自己的余生完全寄托在另一個人能不能滿足你之上,這只會讓你陷入被動的狀態,失去了主動創造幸福和承擔責任的能力。就算你真的找到了一個能完全滿足你需求的人,若是有一天,人家不愿意再繼續提供你想要的東西,你又能怎么辦呢?繼續再找下一個,指望再來一個男人接盤你的需求嗎?
而這種“不想再負擔你的需求”的情況幾乎是必然發生的。
沒有人情愿一直做婚姻的工具人,就像女人不會想被當作生育機器、免費的保姆,男人也厭惡于做供養家庭的提款機,或者不分對錯無腦把你哄成寶寶的“幼師”。被當作你的工具人會給男人帶來巨大的壓力和挫敗感,一旦他發現自己只是被當作賺錢機器或情感垃圾桶,男人當然會逐漸失去對這段關系的熱情,道德感高一點的也許會逐步敷衍你直到離婚,低一點的或許就不顧你的想法, 找其他女人尋歡作樂了。
這是把伴侶簡化為某種功能提供者的大概率結局,工具人思維讓你看不到對方也是一個完整獨立、有自身需求和感受的個體,這種物化視角會破壞關系中本應有的尊重和平等,使夫妻關系變得脆弱單薄。無論是單方面要求對方提供金錢,還是無止境索取情緒慰藉而不給予回饋,都是對另一半的能量榨取。被工具化的一方被逐漸耗盡,最終要么因不堪重負而離開,或者在關系中變得麻木、怨懟。
試圖通過找到一個能滿足你的伴侶來一勞永逸解決自身需求,這種思路從根本上違背了親密關系的底層定律——真正去愛一個人,尊重一個人。不應是索取,而應是雙向流動,彼此滋養。
與其盤算自己能向男人索取些什么,不如多想想你能在一段親密關系中創造些什么。
情緒價值本就是兩個人的互動,而非單方面的提供,一方表達自己的感受時,另一方需要傾聽并回應;一方處于低谷時,另一方也要適時給予支持,而不是某一方永遠扮演傾聽者的角色;經濟能力應該是共享,而非施舍,家庭財富應該是夫妻共同努力創造,共同分享的成果,不論多少,兩個人都應該有建設共同小家的意識,而不是一個人辛苦掙錢,一個人只管躺平享受。
當你不再把個人幸福都寄托在別人的身上,你才能進入一種更加深刻、更加自由的親密關系。
婚姻本該是夫妻齊心、共同創造幸福的合作關系,當你們都能夠看到彼此的重要性,給予對方真誠的反饋,此時雙方貢獻的經濟能力和情緒價值都可以自然流動,一同享受,不會成為失衡或者決裂的根源。
本文首發知乎平臺:陳曼、王筱、張妍
侵權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