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于露/文 顧聞/視頻)日前,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史江峰副教授團隊以《中國東南部與日本中部樹木年輪氧同位素交叉定年》為題在國際樹輪專業期刊《樹木年代學》發表文章。據了解,該研究首次實現了中國長江下游春秋到西漢時期670年考古木材的精確定年,為重新認識研究相關墓葬下葬年代與墓主身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定年標準,同時為研究這一時期的氣候環境變化提供了珍貴科學資料。
樹木年代學是考古學中最精確的測年技術之一,在國外一些國家已被廣泛用于測定史前或歷史時期的木材和木制品的年代。然而,在中國,樹木年代學尚未成為考古測年中常用的工具,部分原因在于缺乏合適的主年表。
史江峰團隊以日本中部跨越過去2872年的主樹輪年表為參照,對來自中國東南部的現代和考古樣本進行了樹輪交叉定年測試。“中國長江流域與日本中南部處于同一氣候帶,盡管兩地相距1000多公里,但我們希望嘗試通過利用氣候規律,與日本的主樹輪年表進行定年。”史江峰介紹,定年的成功取決于兩個地區多尺度氣候一致性所產生的高頻和低頻共同信號,因此需要包含數百年變化的長樣本序列。
“樹木年輪氧同位素的應用使得不同地點、不同樹種受氣候限制較小的樹木能夠進行交叉定年。”文章第一作者、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博士后史逝遠說,在對中國東南地區活樹氧同位素氣候意義研究的基礎上,團隊自2017年以來對考古點進行多次大批量采樣,“我們采集了幾百塊漢代杉木樣品,測了數千個樹輪氧同位素值,建立了從春秋到西漢晚期跨越670年的樹輪氧同位素主年表。”
從檢測寬度、氧同位素,再與日本的年表進行對比,團隊前后花費十年時間,終于取得了這一成果,現在對長江下游幾十年的考古木材已經能實現精準定年。從事樹輪研究25年,這一進展也讓史江峰十分激動,“這樣的定年突破了過往在沒有出土紀年材料,僅僅根據墓葬結構特征、器物類型比對推導出跨度較大的相對年代的局限,為重新認識相關墓葬的下葬年代與墓主身份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證據,同時為研究這一時期的氣候環境提供了珍貴科學資料。”
史逝遠介紹,除了漢廣陵王墓等大墓外,還有一批非常珍貴的考古木材,在運用670年的主序列進行定年后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基本可以實現長江下游春秋到西漢時期670年考古木材的零誤差定年。“未來,我們希望能拓展研究區域,進一步延長定年年限,在一段時間后也能建出覆蓋過去3000年的連續長年表,成為中國東南部樹輪考古定年的基準,并為氣候重建積累重要材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