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
在高郵市龍虬鎮龍潭村
喬玉民終于回到了闊別65年的家
當他見到哥哥裔曉峰和弟弟裔曉軍的那一刻
所有的思念與情感
化作了一個深情的擁抱
“我終于回來了。”
草原爸媽給了他自信與勇氣
72歲的裔曉峰緩緩講述起那段往事,父母共生養了五個孩子,然而,在那段艱難的歲月里,長女與次子不幸夭折。裔曉峰作為排行第三的孩子,得以幸存,而排行第四的孩子,即后來更名為喬玉民的小望子,成了家庭的寄托。
小望子于1957年出生,在他三四歲那年,饑荒愈發嚴重,父親不得不帶著裔曉峰與小望子,踏上了前往上海的艱難旅程,只為尋找生存的希望。在上海的街頭,父親面臨著一個艱難的選擇——將小望子送人。
在那個時刻,小望子身著一件花棉襖,手中握著一塊燒餅,被父親遺留在上海浦東同興路的十字路口西北側。后來,他被送到上海孤兒院。
20世紀60年代初,3000多名孤兒從上海、江蘇等地被送到內蒙古自治區,在草原牧民撫養下長大,寫就了“三千孤兒入內蒙”的一段歷史,他們因此被稱為“國家的孩子”,喬玉民便是其中之一。
“我的養父曾參與抗美援朝戰爭,他在戰斗中受了傷,導致一條腿殘疾。我的養母是一位典型的家庭主婦,他們兩人都無比善良。”喬玉民在回憶起自己的養父母時,言語間充滿了深深的感激。在內蒙古遼闊的大草原上,受到養父母無微不至地照料,喬玉民一家度過了幸福的時光。成年以后,他有穩定的工作,結婚生子,如今一眨眼,自己也退休多年。
隨著時光的推移,生活條件逐漸改善,1966年,父母又迎來了小兒子(裔曉軍),但父母心中始終牽掛著那個被送走的孩子。他們曾試圖在上海尋找小望子的下落,卻未能如愿。盡管如此,那份對小望子的深深思念,如同草原上的風,無時無刻不在他們心中盤旋,他們常常在裔曉峰面前,帶著一絲憂傷又滿懷希望地提起那段過往。送走小望子時,裔曉峰已七歲,對這一事件記憶猶新。父母帶著遺憾和思念,相繼離世。
志愿者促成家人重逢
養母已離世七八載,臨終前,她向喬玉民透露了深藏的秘密,讓他驚覺自己亦是上海孤兒的一員。歲月匆匆,轉瞬六十余載,對南方親人的思念如潮水般洶涌,渴望有朝一日能圓夢尋根。
2024年12月底,喬玉民委托江陰尋親志愿者協會和臺州市公安局路橋分局的柯偉力警官進行祖籍分析。
直至2025年3月1日,江陰尋親志愿者的身影出現在裔曉峰家門口,如同一縷溫暖的陽光穿透了漫長的等待,為這家人帶來了久違的希望。志愿者們輕聲細語地詢問裔曉峰,家中是否曾有送養的弟弟,這一問,讓裔曉峰心中涌起陣陣驚訝與激動。
得知這一消息后,裔曉峰激動不已。志愿者們采集了他和弟弟裔曉軍的血樣,寄回臺州市公安局路橋分局柯偉力警官的團圓工作室,與喬玉民進行DNA復核。3月14日,志愿者終于致電裔曉峰,告訴他DNA比對成功,并安排了4月3日的認親活動。
當裔曉峰得知弟弟即將乘飛機歸來,他的心情如同潮水般翻涌。在電話那頭,裔曉峰的聲音哽咽了,他期待著與弟弟的團圓。
今天上午,除了裔曉峰,家里其他人早早地等候在龍潭村的家中。當喬玉民終于跨過門檻,目光掃過熟悉而又陌生的家中擺設,心中涌動的情感如同潮水般難以抑制,感慨萬千涌上心頭。盡管歲月流轉,故鄉的面貌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那份血脈相連的親情卻永遠不會改變。“我終于回來了,一切都是美好的感覺。”
在龍潭村的家中,喬玉民與親人們圍坐在一起,訴說著分別后的點點滴滴。他們回憶起過去的艱難歲月,感嘆如今的美好生活。喬玉民緩緩開口,將自己在內蒙古那些年的點點滴滴娓娓道來,從初到異鄉的彷徨到養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懷與培養,每一個細節都充滿了感激與懷念。親人們也向喬玉民介紹了家中的變化,以及他們各自的生活情況。
在團聚的喜悅中,時間悄然流逝。喬玉民表示,這次能夠找到親人,多虧了江陰尋親志愿者協會和臺州市公安局路橋分局,幫助自己完成了尋根之夢,他感到無比幸福和滿足,十分感謝。他計劃在未來多抽出時間回來看望親人,與他們共度更多美好的時光。不久的將來,他還將帶著親人前往內蒙古,看看自己在內蒙古生活的地方。
來源 | 揚州發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