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未已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你是否思考過?夜明珠,這黑暗中的一抹幽光,究竟是自然奇跡還是人類想象力的投射?
說起夜明珠,大家都不陌生。在故宮博物院的珍寶館深處,便放置著一個直徑不到10cm的玉石,每當柜臺的燈光熄滅時,它就會出發出“溫柔”的光,這就是傳說中的夜明珠。無論是從秦始皇陵到慈禧地宮,還是從《山海經》到現代實驗室,人類對它的癡迷從未消退。但你又是否真的了解夜明珠呢?
其實,夜明珠并非神話中的幻影,它的本質是含有稀土元素的天然礦物。科學家研究發現,夜明珠大多數形成于火山巖漿噴發后的特殊地質環境,隨著數千萬年的地質運動,那些稀土元素如銪、鏑等會被鎖定在螢石(CaF?)或方解石的晶格中,并最終形成獨特的“發光中心”。
當外界光線或熱量激活這些元素時,電子躍遷產生的能量以可見光形式釋放,造就了“晝弱夜強”的發光特性。
在古代,帝王對夜明珠的喜愛可謂是達到了癡迷的境地,都喜愛下令搜集大量的奇珍異寶,其中夜明珠便深受很多帝王的寵愛。公元前3世紀的《戰國策》記載,楚王曾以“夜光璧”向秦王示好,這枚能照亮殿堂的寶石成為兩國博弈的重要籌碼。至清代,慈禧太后更將這種迷戀推向極致:鳳冠鑲嵌九顆夜明珠,口中含金剛石夜明珠下葬,甚至衍生出“尸身不腐需寶珠鎮魂”的玄學想象。
夜明珠說白了,就是一種玉石,也就是長著比較好看的石頭, 為何古代帝王會如此癡迷呢?其實是權力的象征,是對稀缺資源的掌控欲,也暗含“君權神授”的政治隱喻。
而在民間流傳著一個說法:夜明珠能夠永遠發著微光,如果墓穴中放置了夜明珠,能夠一直照亮墓穴。很顯然,這純屬無稽之談。經過實驗,我們發現這種磷光現象可持續數小時,但絕非傳說中的“長明不滅”——即便現存最大的夜明珠(直徑1.75米,重8.53噸)在完全避光環境下,其輝光也只能維持三天。
但夜明珠特別的屬性,卻讓我們在其他領域中找到了用武之地。2015年,浙江地質學家在螢石礦床中發現釔元素激活的磷光材料,其發光效率比傳統材料提升40%,為新型節能照明技術提供了啟示。而古生物學家更從三葉蟲化石的熒光反應中獲得靈感,發展出用于癌癥檢測的生物標記技術。
我想,夜明珠出了珍貴的價值之外,最大的意義莫過于此。
那夜明珠到底有多貴呢?其實,夜明珠的價格受其質地,年份等因素影響,有些幾十萬,有些上百萬。而慈禧太后下葬時口含的金剛石夜明珠,1908年估值1080萬兩白銀,按糧食購買力折算現值約8.1億元。
可是,現在夜明珠市場也出現了很多仿制品。廣州某批發市場調查顯示,標價萬元的“夜明珠”中,90%是螢石粉混合樹脂的仿制品,僅需紫外線照射便能偽造“磷光”效果。更危險的是一些經過放射性處理的贗品,其輻射量超安全標準百倍,卻因消費者盲目追捧而流通于市。
充滿神秘色彩的夜明珠,是我們珍貴的物質遺產,同時也是文化遺產,雖然它無法長明不滅,但其內在的價值卻成為了我們心中的不滅瑰寶。對此,你怎么看?
參考文獻:
1.林芳英. 螢石“夜明珠”的發光機理及其鑒定[J]. 遼寧珠寶玉石質檢, 2002.
2.浙江在線. 武義“夜明珠”重達8噸半獲基尼斯之最[N]. 2011-09-21.
3.慈禧太后隨葬夜明珠的科學檢測報告[R]. 故宮博物院, 192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