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觀看多場直播發現,短視頻平臺和社交平臺上存在大量盜播現象,不少直播間被盜播后售賣山寨貨,消費者買到問題商品后往往會找被盜播商家維權。“這種情況不僅發現難且維權成本高,跨平臺舉報要提供很多材料才能證明對方是盜播,有時候舉報還不成功。”被盜播的商家對此苦不堪言。
直播電商的角色越來越重要。《2024年直播電商行業發展趨勢觀察》顯示,2024年1月至11 月,全國直播電商零售額達4.3萬億元,其增長勢頭為電商行業貢獻了80%增量。但在直播電商高歌猛進的另一面,仍存在某些亂象要引起重視,如部分直播間存在盜播帶貨現象——“盜”的是其他品牌直播內容,“帶”的可能是假冒偽劣。
報道顯示,僅觀看兩個小時直播,記者就刷到有著同一體型和穿搭配飾、但主播被AI換臉的四個不同的直播間,直播間售賣的同件短袖均來自不同的店鋪,并且價格不一。也就是說,同一件商品,至少有四個直播間在盜播帶貨。而在第三方消費投訴平臺上,截至目前有超過3000條相關投訴。這表明盜播帶貨很猖獗,亟待重拳打擊。
部分直播間之所以通過盜播手段帶貨,主要原因是,通過相關技術手段“拿來”成本極低,為自己節省了直播費用;更重要的是,“盜”的對象多是品牌直播間的直播內容,假冒知名品牌顯然可以提高產品銷量和定價。而所帶的貨,要么與其他直播間是同款,要么仿冒其他品牌產品。由此可見,盜播帶貨是種低成本、高收益的買賣。
受害者是誰呢?其一,消費者被盜播內容誤導后,下單購買的商品往往貨不對板。消費者的知情權、選擇權、公平交易權受到了侵害,而且維權存在不少困難。其二,被盜錄的直播間的主播肖像權、視頻著作權顯然被侵害,品牌形象也會受到影響。其三,盜播帶的貨是假冒偽劣,還侵害知識產權。此外,還損害了直播電商行業信譽。
直播電商發展高歌猛進,不僅是因為增強了商品的真實感和消費者的互動性,還在于行業形象和公信力不斷在提升。因為有關部門出臺了《網絡直播營銷管理辦法(試行)》等文件,消法實施條例等也有規定,這對規范直播電商都起到重要作用。但如果縱容盜播帶貨,既影響消費者信心,也打擊品牌方信心,不利于直播電商健康發展。
因此,有必要對盜播帶貨亂象重拳出擊,這既需要短視頻平臺和社交平臺嚴格履行各自主體責任,也需要相關行業組織加強自律,更需要有關部門牽頭建立協同治理機制和聯合懲戒機制。因為盜播帶貨猖獗的原因還在于,平臺履責不力、把關不嚴;盜播者都是跨平臺作案,這給消費者維權、單一平臺治理造成了困難,急需要跨平臺治理。
從消費者角度來看,在直播間下單務必謹慎,對于畫面質量不高的直播內容保持高度警惕,發現“李鬼”盜播帶貨要向平臺和有關部門舉報。被侵權的直播間不能“坐以待盜”,而是要積極打假。從平臺角度而言,應該多措并舉“打鬼”,包括加強直播內容審核巡查,簡化舉報材料,以技術迭代實現盜播內容溯源,發現盜播嚴懲侵權者。
此前,就出現過違規主播、問題商家跨平臺作案等亂象,如今盜播帶貨也存在“A平臺引流、B平臺交易、C平臺傳播”或者在A平臺盜錄,在B平臺帶貨等亂象,這提示我們碎片化的治理方式很難封堵直播亂象,只有跨平臺或全網同步打擊違法侵權行為,才能取得顯著成效。這需要有關部門和行業協會牽頭,也需要平臺間主動聯手。
◎為正義“說話”,為公平“代言”,若喜歡本賬號文章,請訂閱并批評指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