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黑白說歷史。
漢末三國的名將何其多,但大部分人會記住的,或者說下意識能想起來的也就那么幾個。
比如:關羽、張飛、張遼、馬超、太史慈等等。
這些耳熟能詳的姓名早就刻在腦海里,這也得益于演義的塑造。
當然,今天要寫的,不是什么廣為人知的名將,而是一位被低估的名將。
因為他的戰績拿出來就很唬人:追擊趙云,兩敗關羽,嚇退孫權。他是誰呢?
第一回·淚灑襄陽
建安十三年秋,荊州城頭西風烈。
文聘扶刀獨立,遠望劉備攜百姓南去,煙塵滾滾中,忽覺眼眶一熱。身后副將勸道:“曹公已入襄陽,將軍何不速去拜見?”文聘默然不語,只將腰間玉玦攥得生疼——那是劉荊州臨終所贈。
三日后,曹操召見降將。殿上文聘長跪不起:“聘不能全州,當待罪而已!”話音未落,竟有熱淚墜地。滿堂文武嘩然,獨曹操愴然說道:“仲業實乃忠臣!江夏要地,非卿不可守!”
且說這文聘原是劉表心腹,荊州水軍皆出其手。此番歸曹,看似明珠暗投,誰料正是這滴淚,澆出了一段三國傳奇。
第二回·長坂斷云
建安十三年冬,北風卷地,長坂坡上枯草如刀。
文聘跨馬提刀,與曹純并轡而行,身后五千虎豹騎蹄聲如雷。忽見前方塵煙蔽日,隱約有白袍將領懷抱幼主,在亂軍中左沖右突——正是趙云!
“此人槍法精絕,不可輕敵!”曹純皺眉。文聘卻冷笑:“子龍雖勇,卻不知此地后方有斷龍徑!”言罷引三百輕騎繞后而行,硬生生截住趙云退路。
趙云銀槍橫掃,挑翻數騎,厲喝:“文仲業!汝本漢臣,奈何為曹賊前驅!”
文聘默然不應,刀光卻愈發凌厲。二人交手二十余合,長坂坡黃沙漫天。正酣戰間,忽聽身前一聲暴喝:“燕人張翼德在此!”聲若驚雷,竟震得文聘坐騎人立而起。
待煙塵散盡,但見當陽橋頭蛇矛寒光凜凜,趙云早已絕塵而去。曹純欲追,文聘橫刀攔道:“張飛據險而守,強攻必損精銳。且放他們走,來日江夏再決生死!”
第三回·雙戰云長
建安十八年,關羽提青龍刀跨赤兔馬,率三萬精兵北伐。
烽火傳至江夏,文聘卻撫須笑道:“云長勇則勇矣,卻不知江夏水道縱橫,正是伏兵之地!”
當夜月黑風高,漢水畔蘆葦叢中,忽有火把如星。
文聘與樂進伏兵盡出,箭雨裹著火油傾瀉而下。關羽急令退軍,戰袍竟被火箭燎去半幅。待退至尋口,又見文聘橫刀立馬:“關將軍,江夏非汝馳騁處!”
這一戰,《三國志》不過八字記載,卻讓“武圣”嘗到平生首次敗績。
后人皆道關羽大意失荊州,卻不知早在七年前,文聘便已破其鋒芒!
第四回·空城驚濤
黃初七年夏,暴雨十日不絕。孫權親率五萬大軍突襲石陽,見城墻坍塌如犬牙,大喜:“天助東吳!”
豈料入眼處城門洞開,街市寂寂。城樓上唯見一老卒掃階,哼著楚地小調。
孫權驚疑不定:“文仲業莫非已死?”話音未落,城頭忽飄來一陣藥香——竟是文聘臥榻烹茶,慢吟《詩經》:“豈曰無衣?與子同袍…”
這一吟,吟得孫權汗毛倒豎。二十日后吳軍退去,文聘卻率八百輕騎星夜追擊,殺得吳軍丟盔棄甲。
后世只知諸葛空城,卻不知曹魏早有文聘石陽“臥榻退敵”!
第五回·江夏明月
太和某年,文聘臨終前,握曹叡之手:“老臣守江夏三十載,幸不辱命。”
是夜,江夏百姓見北斗星墜于城樓。
史載文聘“名震敵國”,此評價不可謂不高。然其地位入不了五子良將。
有門客憤懣:“將軍之功,豈在張遼之下?”文聘笑指城外稻田:“且看這千里沃野——三十年來,可有一粒粟米染血?”
尾聲·青史誰書
今人游古江夏,但見煙波浩渺。誰還記得當年:
關羽青龍刀在此卷刃,孫權五萬軍在此折戟,曹魏半壁江山在此安枕。
文聘之名,恰似江心沉劍——水過無痕,卻曾劈波斬浪。正如《三國志》載其“有威恩”三字,字字千鈞。
有道是:
襄陽淚落濕征袍,江夏孤城鐵未銷。史冊雖薄功不朽,千秋明月照文刀。
(本文主要根據《三國志》進行合理的劇情展開)
在你看來,文聘是否為被低估的曹魏名將?
歡迎評論區留言,友善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