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95年,21歲的孫策以傳國玉璽為抵押,從袁術手中借得三千兵馬,從此獨立行動,征戰江東,開始了他的創業之路。
相比28歲時只有兩個朋友的劉備,孫策既有自己的朋友周瑜,亦有父親留下的久經戰陣的部將朱治、呂范、程普、黃蓋和韓當等人,著實讓劉備羨慕。
周瑜不僅自己文武雙全,更出身世家大族,比販夫走卒出身的關羽和張飛更有人脈資源。他很快就將江東“二張”推薦給了孫策,其中一人就是后來“內事不決問張昭”的張昭。
孫策身邊很快就有文有武,組成了一個基本的創業班底。
相比劉備空有“漢室宗室”的出身,孫策更具個人魅力。
他年輕氣盛,又武藝高強,時常親臨戰場、身先士卒,比父親孫堅還要勇猛無畏。他先打敗了實力強大的劉繇,征服了劉繇的部將太史慈。緊接著又消滅了嚴白虎、打敗了王朗,一場場硬仗打下來,不僅贏得了“小霸王”的威名,更被人稱之為“孫郎”——這是那個時代人們對年輕才俊的稱呼,后世更有名的“周郎”此時還沒有被叫開呢。當然,也許,如果孫郎活得更長,就沒有周郎了......
孫策也愛惜人才,懂得禮賢下士、招攬人心。
最典型的就是太史慈。
這個太史慈就是當初在北海營救孔融的太史慈。正是他單槍匹馬向劉備請援,才打敗了黃巾軍。解圍之后,太史慈堅決拒絕了孔融的挽留和酬謝,投奔了揚州刺史劉繇。
太史慈勇猛過人,與孫策狹路相逢,打得難分難解。二人開始是在馬上打,打著打著打到了馬下,兵器扔了繼續廝打,孫策搶了太史慈的短戟,太史慈奪過孫策的兜鍪(頭盔),雖然都狼狽不堪,卻依舊是棋逢對手,誰也沒能打敗誰,二人在各自部隊的救援下收兵回營。
然而個人的能力再出色,也無法挽救一個集團的滅亡。在孫策凌厲的攻勢下,劉繇戰敗,太史慈中計被活捉,孫策愛惜人才,親自出迎勸降。
打架固然是你死我活,打架也是彼此試探能力與底線的較量。有人越打越仇深,有人卻是不打不成交。
孫策與太史慈在幾番交手中惺惺相惜,彼此欣賞信任。
當歸降后的太史慈提出,要去收降劉繇殘部時,孫策欣然允諾。太史慈離去后,身邊眾將都認為太史慈此去必不回來,只有孫策堅信他的對手。
第二天,太史慈帶著千余人如約歸來,“眾皆服策之知人。”
孫策不僅知人善任,更懂得約束部隊,安撫百姓,充分展示出一個領袖的氣度格局。
孫策21歲開始創業,冥冥之中,他仿佛知道自己的生命短暫,所以幾乎馬不停蹄地一路奮戰,只用了四年的時間便平定了江東,擁有了一塊穩定的地盤。
他隨即一邊結交曹操、向朝廷上表,一邊向袁術討還自家的傳國玉璽。
孫策的迅速成功,驚呆了正在中原互相牽制鏖戰的軍閥大佬們。
這些人誰不比孫策老謀深算?誰不比孫策經多見廣?
沒想到就這么一個乳臭未干的將二代,竟然硬生生在江東打出一片天地,他也太走運了吧?我們之前咋就沒想到去江東發展呢?
曹操心懷羨慕嫉妒恨,發出了酸酸的感嘆:“獅兒難與爭鋒也!”
袁術更加生氣,你是靠我借給你的三千兵馬起家的,打下的地盤不僅不給我,竟然還想要回玉璽?真是豈有此理!不給不給就不給!
在江東的孫策當然知道,袁術必然不肯歸還玉璽,他不過是以此表明與之決裂的姿態而已。
他也沒空跟袁術計較,他還要繼續征戰打敗對手,他還要收攬人心鞏固江山,還要平衡江東的各方勢力,他真是太忙了!
并且,他得快一點啊,再快一點,誰知道勝利和意外,哪一個先來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