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君若散,一個亭長就能綁了你們。"
公元192年,董卓被誅,李傕、郭汜正準備解散部隊逃亡。賈詡在長安城頭的一句話,徹底改變了漢末格局。
《三國志·賈詡傳》記載:"傕等欲解散,間行歸鄉里。詡曰:'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眾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率眾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征天下,若不濟,走未后也。'"
這個看似為涼州軍保命的計謀,實則打開了潘多拉魔盒。李傕率軍攻破長安,誅殺王允,逼死呂布,漢獻帝從此淪為傀儡。
《后漢書·獻帝紀》載:"李傕、郭汜等殺司徒王允,攻呂布于郭,布敗走。"長安城"死者萬余人,狼藉滿道"。
此計不僅讓東漢朝廷徹底崩潰,更引發關中軍閥混戰,中原再無寧日。
"曹將軍強納您嬸母,此仇不可忘。"
張繡投降曹操后,賈詡卻在帳中低語。《三國志·張繡傳》記載,曹操納張繡叔母鄒氏,"繡恨之"。賈詡抓住機會,建議張繡突襲曹營。
"公到長安,繡等迎之。一日,操執繡手,與語甚歡,實愛其才。然繡嬸美,操納之,繡心恥焉。詡謂繡曰:'曹之輕將軍者,以將軍之眾未附也。今偽請操閱兵,因殺之。'"
建安二年(197年)正月,張繡假意請曹操閱兵,突然發動襲擊。《三國志·武帝紀》載:"繡降,既而悔之,復反。公與戰,軍敗,為流矢所中,長子昂、弟子安民遇害。"
此役曹操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猛將典韋戰死,曹操本人僅以身免。這是曹操軍事生涯中最慘痛的失敗,賈詡卻讓張繡在強弱懸殊下取得完勝。
"袁本初擁眾十萬,卻連兄弟都容不下,將軍去了能有活路?"
張繡擊敗曹操后,袁紹派人招降。賈詡卻當著使者的面直言:"歸謝袁本初,兄弟不能相容,而能容天下國士乎?"當時袁紹強而曹操弱,眾人皆驚。
賈詡卻分析:"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一也。紹強盛,我以少眾從之,必不以我為重。曹公眾弱,其得我必喜,其宜二也。曹公明智,必釋前嫌,其宜三也。"
建安三年(198年),張繡再次投降曹操。曹操果然"執繡手,與歡宴,為子均取繡女,拜揚武將軍"。
此計看似反復無常,卻精準拿捏了曹操"急需人才"的心理,更讓張繡從"叛將"轉為"功臣",堪稱亂世生存教科書。
"公勝紹,宜在今日。"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對峙進入僵局。曹操問計于賈詡,賈詡答:"公明勝紹,勇勝紹,用人勝紹,決機勝紹,有此四勝而半年不定者,但顧萬全故也。必決其機,須臾可定也。"
這段話看似平淡,卻點破關鍵。曹操必須抓住袁紹剛愎自用的弱點,速戰速決。
當許攸來投、烏巢糧庫暴露時,曹操猶豫是否親征。正是賈詡的堅定支持,讓曹操下定決心奇襲。
《三國志·武帝紀》載:"公乃留曹洪守,自將步騎五千人夜往,會明至。大破之,盡斬瓊等。"
官渡之戰的勝利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而賈詡的"決機"之論,正是壓垮袁紹的最后一根稻草。
"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土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攻占荊州,打算趁熱打鐵滅吳。
賈詡卻提出反對意見,《三國志·賈詡傳》記載:"詡諫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土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
可惜曹操被連勝沖昏頭腦,堅持南征,最終在赤壁慘敗。
裴松之注引《魏書》稱:"太祖后與荀彧論賈詡,曰:'南征之役,賈詡苦諫,吾不用,果有赤壁之敗。'"
此計雖未被采納,卻彰顯了賈詡對局勢的清醒判斷——在荊州根基未穩時貿然攻吳,正是兵家大忌。
"離之而已。"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與馬超、韓遂聯軍對峙于渭南。面對"關西兵精悍"的困境(《三國志·武帝紀》),曹操問計賈詡,得到短短三字:"離之而已。"
具體如何操作?《華陽國志·劉二牧志》透露細節:"詡曰:'超、韓之屬,皆關西名將,習兵善戰,非可以力取也。然超、韓各有猜心,若偽許割地以安其心,而陰伺其隙,可破也。'"
曹操依計而行,先寫信給韓遂"多所點竄,如己出者",制造猜忌;又在陣前與韓遂"單馬會語",讓馬超生疑。最終聯軍內亂,曹操趁機擊破。
《資治通鑒·漢紀六十一》載:"操乃與克日會戰,先以輕兵挑之,戰良久,乃縱虎騎夾擊,大破之,斬成宜、李堪等。遂、超奔涼州,楊秋奔安定,關中平。"
此計不費主力便瓦解十萬聯軍,堪稱冷兵器時代心理戰的巔峰。
"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操為立嗣之事猶豫不決。
曹丕向賈詡問計,賈詡卻只說:"愿將軍恢崇德度,躬素士之業,朝夕孜孜,不違子道。如此而已。"表面勸曹丕修德,實則暗藏玄機。
當曹操問賈詡意見時,賈詡答:"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
袁紹、劉表皆因廢長立幼導致內亂,曹操立刻會意,最終立曹丕為世子。
《魏晉世語》記載:"詡此舉,外不顯勸進之跡,內實定社稷之謀。"此計看似輕描淡寫,卻決定了曹魏政權的未來走向——若曹植繼位,魏晉禪代的歷史可能改寫。
賈詡以寥寥數語影響儲君人選,其政治敏感度堪稱三國之最。
從長安之亂到立嗣之爭,賈詡的每一條計謀都精準踩中人性弱點:利用李傕的恐懼制造戰亂,抓住曹操的野心促成宛城之變,看透袁紹的猜忌助曹破敵。
《三國志》評他"算無遺策,經達權變,其亞良、平之亞歟",但事實上他跟張良、陳平并不在一個檔次,賈詡的計謀從不考慮天下大義,只以"自保"為核心。
裴松之在注中感嘆:"詡之此謀,非徒自全,又兼全張繡。"這種"先求生存,再求發展"的亂世哲學,讓賈詡歷經董卓、李傕、張繡、曹操數主,最終以七十七歲高齡善終,成為三國罕見的"長壽謀士"。
他的毒,不是心腸狠辣,而是對局勢、人性的極致洞察——每一條計謀都是精準計算的生存方程式,既讓對手萬劫不復,又讓自己永遠立于不敗之地。
這或許就是"毒士"之稱的真正含義:在亂世的棋局里,他永遠是最清醒的操盤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