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一):歷史沿革1
高句麗(漢語拼音:Gāogōulí、注音:ㄍㄠㄍㄡㄌㄧˊ、韓文:???,前37年-668年),也作“高句驪”,又名“高麗”、“勾驪”,是位于東北亞的一個古國。據《好太王碑》、《三國史記》和多部中國《二十四史》記載,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高朱蒙,南下在卒本川建立高句麗。建國后,高句麗迅速擴張,逐步吞并了其周邊的扶余、沃沮、東濊并吞并漢四郡。5世紀好太王和長壽王統治期間,高句麗進入全盛時期,之后的1個世紀里,保持了在朝鮮半島對新羅、百濟的壓倒性優勢,控制了今朝鮮半島大部和今中國東北的南部地區。隋唐時期,高句麗不斷與隋唐王朝交戰,國力陷落,668年被唐朝與新羅聯軍所滅。
高句麗立國705年,在東亞歷史上扮演重要角色,曾在與倭戰爭中擊敗入侵朝鮮半島的倭寇,并在與隋戰爭中擊退隋朝數十萬大軍。高句麗的歷史文化已經成為朝鮮半島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980年代起,高句麗爭議浮出水面,由于高句麗本源于中國境內,后擴展至朝鮮半島的特殊地理位置,國土橫跨今日的中國東北、朝鮮大部及韓國北部。三國都認為高句麗自始至終是自己本國的原始民族或地方政權。另外日本學者的騎馬民族征服王朝說也認為高句麗、扶余可能為日本民族的起源。
1.建國
據好太王碑、《三國史記》、《魏書》、《周書》、《北史》、《隋書》等韓、中兩國史書和史料記載,公元前37年,高句麗始祖,扶余王子朱蒙因在扶余國受到排斥,南下在鴨綠江沿岸卒本川建卒本扶余,來附者眾多。建國后,高句麗武力驅逐了肅慎,后于公元前36年吞并了松讓王的沸流國。公元前34年,高句麗定都紇升骨城,公元前28年滅北沃沮。
公元前19年,朱蒙長子類利與其母從扶余國逃到紇升骨城,被立為太子,是為高句麗第二代君主琉璃明王。琉璃明王十一年(公元前8年),高句麗以少勝多降服鮮卑。公元前5年冬,扶余王帶素率5萬軍隊攻打高句麗,但因天寒,士兵凍死甚多而退。公元3年,琉璃明王棄紇升骨城遷都于國內城。公元12年,王莽強行將高句麗人編入遼西郡進攻匈奴等民族。由于高句麗士卒脫逃,王莽怪罪于高句麗王并改高句麗為“下句麗”。公元14年,琉璃明王西伐居住在今太子河流域的梁貊,進而襲取了西漢玄菟郡的高句麗縣。
大武神王期間(18-43年),高句麗繼續武力擴張,攻打扶余,殺死扶余王帶素。公元37年,大武神王攻克鴨綠江以南的漢樂浪郡,后又先后滅蓋馬、句茶等國。44年,光武帝派兵渡海收復樂浪,使高句麗擴張受挫。
2.發展期 (1)早期的中興
太祖王時期,高句麗得到進一步的擴張和加強。公元56年,高句麗吞并東沃沮,后又吞并東濊一部分領土。高句麗在這時期也開始接受其周邊國家的朝貢,也“遣使如漢”。與此同時,高句麗對樂浪郡、玄菟郡和遼東多次發動攻勢,意圖完全擺脫漢朝的控制。118年,高句麗聯合濊貊攻打玄菟郡華麗城。121年,太祖王“攻玄菟、遼東二郡,焚其城郭,殺獲二千余人”。同年夏,太祖王合鮮卑共八千人攻遼東,太守蔡諷以下百余人戰死;同年冬,太祖王合馬韓、濊貊共萬余攻玄菟郡,但是由于扶余對漢軍的援助,高句麗的攻擊沒能取得勝利。146年,太祖王襲擾樂浪郡,殺帶方縣令,掠樂浪太守妻子。
179年,新大王傳位給故國川王。《三國史記》中敘述184年,故國川王親自領兵打退樂浪軍。191年,故國川王采納精英政治制度,依照才能聘任大臣和官員。其中包括任用農民出身的晏留、乙巴素(被任命為高句麗國相),使高句麗出現了治世。
(2與曹魏、前燕和百濟的戰爭
197年,故國川王去世,其三弟山上王繼位,遭到其兄拔奇反對,引發內亂。拔奇后投奔遼東公孫度攻打高句麗。迫于遼東軍事壓力,山上王次年開始修筑丸都城。209年,丸都城建立完畢后山上王將都城遷移。
魏明帝景初二年(公元238年),曹魏太尉司馬懿滅公孫淵,設高句麗、高顯、遼陽、望平四縣于玄菟郡。正始七年(246年),幽州刺吏毌丘儉破高句麗,東川王敗走,毌丘儉又屠殺舊丸都內官員數千人,之后退兵。不久又再次進攻,東川王逃到買溝,毌丘儉又派玄菟太守王頎追擊到沃沮。魏軍進一步追擊。但東川王在紐由、密友等的保衛下得以隱匿。次年,東川王修建平壤城。
曹魏的毌丘儉焚燒了丸都城后以為高句麗滅亡了,所以很快就撤離了。70年后(267年),高句麗重建了舊丸都城,并開始襲擊遼東、樂浪和玄菟。隨著高句麗對遼東半島的挺進,313年,高句麗美川王侵略原漢四郡的最后一郡——樂浪郡。高句麗在朝鮮半島北部處于強勢。
高句麗的對外擴張幾次招來險些亡國。342年,前燕慕容皝侵入高句麗,虜走了高句驪百姓五萬多口,最后一把火燒了高句驪王宮,并將新丸都城再次夷為平地。343年(東晉咸康八年),高句驪重修由于前燕慕容皝東征而被摧毀的新丸都城,并于同年秋天又一次移居新丸都城。4個月后,舊丸都山城就再次毀于戰火。371年,百濟近肖古王襲擊高句麗最大城市平壤(前樂浪郡治所),并在戰場上殺死了高句麗故國原王。
(3)復興期
高句麗小獸林王繼位后,開始加強高句麗國內的穩定和統一,仿照中原公布“律令”(當于憲法和刑法)。372年立佛教為高句麗國教,并建立國家教育機構“太學”。小獸林王還對高句麗軍隊進行了改革。
3.鼎盛時期 (1)好太王時期
從高句麗好太王繼位起,高句麗開始進入鼎盛時期。根據好太王的兒子長壽王為他所立的好太王碑記載,好太王在一次與扶余的戰役中就攻克了扶余64個城池,1,400個村莊。好太王與遼東地區的后燕也互有征戰;并降服了北部的扶余國和靺鞨部落;大敗百濟;瓦解了伽倻;并在新羅與百濟、伽倻和倭的戰爭中將新羅變為高句麗的保護國(399年)。就這樣,在好太王時期,朝鮮半島形成了一個長達50年的松散統一局面。好太王時期,高句麗在朝鮮半島的面積已達到半島面積的一半。北部包括今中國遼東半島大部分。
(2)長壽王時期
413年,高句麗長壽王登基。由于百濟和新羅的對抗,427年,長壽王遷都到平壤城以加強對百濟和新羅的控制。長壽王延續了其父好太王的擴張政策。5世紀末,長壽王于475年攻破百濟首都漢山城,殺百濟蓋鹵王,并吞漢江流域,使國家在半島領土的面積增加成3/4,他又吞并了一些扶余,靺鞨和契丹部落;與北魏交鋒。到長壽王末年時,高句麗人口增加到九萬戶,疆域也空前擴大,其南境自牙山灣經鳥嶺、竹嶺到平海與百濟、新羅相接,擴大到今朝鮮大同江、載寧江、臨津江、漢江沿岸,為高句麗全盛時期。據《魏書·高句麗列傳》載,其“魏時,其地東西二千里,南北一千余里”,即東臨日本海,西濱黃海,南到漢江流域,北抵遼河為界,是東北亞地區最為強大的王國之一,此時高句麗威名傳至中原,南北朝雙方朝廷都對高句麗王以“樂浪郡王”的冊封。491年長壽王死后,扶余被勿吉國滅亡后扶余人內附于高句麗,國力達到最大狀態。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