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伊始,美國聯合其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中國周邊蠢蠢欲動,山雨欲來風滿樓,一場大戰在所難免。
朝鮮戰爭的爆發為美國提供了派軍的“借口”,同時也使美軍能夠將觸手伸到新中國周邊。
面對這一緊要形勢,新中國立刻作出回應,派出志愿軍支援朝鮮,誓要將美軍趕走。
盡管敵我雙方差距較大,但是英勇無畏的志愿軍仍然憑借超強的戰斗意志和戰術素養將美軍趕到三八線附近,并且成功攻入漢城。
但美軍很快反攻漢城,讓負責斷后的阻擊部隊產生很大傷亡。
尤其是其中一支部隊的團長犧牲后,警衛員帶著破舊的望遠鏡回來,師長盯著望遠鏡悲痛地問道:“你怎么活著回來了?”
那么這個被格外關心的團長到底是誰?他的結局又是如何?
血戰美軍,英年犧牲
1951年2月17日,本來是中國人闔家團圓的日子,但是有一位團長卻要告別故鄉、告別家人、告別祖國,帶領部隊開赴前線,參加朝鮮戰爭,而這位團長便是鄧仕均。
進入朝鮮后,六十三軍的軍長便立刻通知軍、師、團三級的指揮員前往前沿陣地探查地形并隨時做好戰斗準備。
朝鮮地區山地居多,道路逼仄、彎道狹窄,這給志愿軍行軍造成了極大阻礙,再加之美軍飛機不間斷地盤旋、轟炸,讓志愿軍的前行更是雪上加霜,隨時面臨被炸的風險。
因而這些指揮員去往前線偵察的時候十分小心,可即便小心謹慎,但仍然是發生了意外情況,鄧仕均在途中遭遇車禍。
鄧仕均所乘卡車在爬坡的時候,由于司機視線受到干擾,連車帶人一起墜落下去,導致鄧仕均傷勢嚴重,被轉入醫院進行治療。
躺在醫院病床上的鄧仕均郁悶至極,畢竟進入朝鮮以后,他還沒有來得及參加戰斗就負傷了,實在是心有不甘。
很快,鄧仕均又聽說自己帶領的559團在和美軍的首次交手中表現不太好,這讓他在醫院里更加坐立不安。
返回戰場之后,鄧仕均很快進入狀態,此時正好趕上第二階段作戰,他在得到上級領導命令后,帶著自己的團展開迂回穿插,目的是給東線主力部隊戰略轉移作掩護。
鄧仕均在查看了戰場態勢后,立刻整頓隊伍開赴位于漢城東南方位的楊平。
從15日接到命令開拔,到17、18日順利渡過北漢江、洪川江,于19日穿插到基谷里、佳日里,短短四天的時間穿行千里,展現了志愿軍的英勇頑強。
而就在19日,鄧仕均的團與美軍短兵相接,大戰一觸即發。
盡管美軍裝備幾倍勝于己方,但鄧仕均憑借非同凡響的指揮藝術,硬生生擊退敵人,守住了陣地,直到當天夜里,他接到上級命令后,甩開敵人繼續向敵人后方穿插。
鄧仕均在接到命令,沒有絲毫猶豫,帶著一營和二營的戰士向前沖鋒,他的警衛員后來回憶道:“在穿插路上,鄧團長一直都是勇猛向前,比尖刀班還要靠前,大家拉都拉不住。”
很快,部隊就逼近盆洞北山,鄧仕均此時依舊走在隊伍最前面,他隨即發現情況部隊,和敵人交上了火,同時立刻讓通信員向師長匯報部隊坐標和當前狀況。
師長也很快回復:“暫停穿插任務,迅速占領制高點,掩護主力部隊轉移,不準后退。”
收到命令后,鄧仕均調整了部隊陣形,依托地形與美軍展開拉鋸戰,美軍也像發瘋的野狗一般將成噸炮彈宣泄到志愿軍陣地上,然而志愿軍戰士沒有一個人后退,大家都在死守陣地。
一場戰斗下來,鄧仕均的團完成了上級交付的任務,擊退美軍團營規模沖鋒6次,斃敵百人,有力地阻攔了美軍前進的步伐。
隨后,他又接到命令,部隊必須堅持到零時才能逐次撤退。
20日晚7點,鄧仕均在帶領二營撤出陣地時,突然遭到敵人的追擊,一顆炮彈在他身邊爆炸,大家只聽到鄧仕均在呼喊:“注意隱蔽!注意隱蔽!警衛員,我掛花了。”
當警衛員跑到他身邊準備包扎的時候,又一顆炮彈落到地上,彈片擊穿了鄧仕均的腦袋,鄧團長當場壯烈犧牲,此時的他才35歲!
面對此情此景,戰士們都紅了雙眼,恨不得沖上去與美軍拼命,但都被政委劉波喝退,他明白此時最重要的是帶著這些戰士活著撤退。
于是劉波命令一名警衛員和組織股長、保衛股長輪流將鄧仕均抬回去,“鄧團長的遺體,我們必須帶回去!”
可是天不遂人意,當部隊來到洪川江的時候卻發生了洪水,看著滾滾江水,大家都明白鄧仕均的遺體很難被帶回去了,于是就只好找到一塊土地將烈士遺體掩埋,做好了許多標記。
21日凌晨,部隊千難萬險渡過洪川江并與師部會合,向師長匯報了鄧仕均犧牲的事情,這對師長來說無疑是個噩耗,他悲痛地望著警衛員手里的望遠鏡說到:“你怎么活著回來了?為什么沒有保護好你們的團長!”
但事情已經發生,無法改變,師長只能將這個消息匯報給北京方面。
中南海下令,必須搶回遺體
中南海的菊香書屋內,值班人員向正在工作的毛主席遞上了來自朝鮮前線的一封電報,他立刻拿起電報仔細查看,當看見“鄧仕均犧牲”五個字后,毛主席緊閉雙目,神情悲痛,他取出一根煙點燃,細細地思考了片刻后,堅定地講出:“讓他們不惜一切代價也要搶回鄧仕均的遺體!”
這個消息很快就傳回前線,21日晚上,一名叫陳明月的戰士被通知到師部,他是鄧仕均的貼身警衛員,也清楚鄧仕均烈士的遺體被埋在何處,所以這次搶回遺體的任務就安排給這位小戰士。
師長對陳明月說到:“中央軍委命令,必須搶回鄧仕均同志的遺體。給你二百人有把握嗎?”
陳明月沉思一會開口:“師長,人太多了容易暴露,會遭到敵人的猛攻。”
師長又講到:“給你30人,全師炮火支援,務必完成任務。”
晚上10點,陳明月帶著一支小分隊和一個步話機在炮火支援下渡過洪川江,準備前往鄧仕均遺體的掩埋地。
可是,就在他們快抵達的時候,卻發現那里早已成為美軍的一個據點,不僅有美軍坦克駐守,而且還亮著探照燈,根本沒有靠近的機會。
陳明月多次率人抵近,都險些被發現,于是只能向師長匯報情況,得到的回復是繼續等待。
在蹲守了兩個多小時后,敵人仍舊沒有要移動的跡象,此時師長下令,全員撤退,避免發生意外。
陳明月和其他戰士們只好滿含熱淚地離去,陳明月心里明白,這一去恐怕再難找到鄧團長的遺體。
回到隊伍后,陳明月才得知搶回鄧仕均遺體的命令是毛主席親自下達的,而讓他們撤退的命令也是他老人家下達的。
讓大家悲傷的是,這次行動沒能帶回鄧仕均的遺體,這件事情像一塊石頭一樣壓在每個人的心頭。
少年英雄,屢建奇功
看到這里估計很多人更加好奇了,為什么鄧仕均被毛主席如此看重?甚至在志愿軍19萬多名犧牲者里,只有他是被毛主席親自下令要搶回遺體的烈士,雖然最后沒有成功,但是這份殊榮也足以讓英雄長眠了。
其實,這主要是源自鄧仕均與毛主席有過兩次會面,而這兩次見面都給毛主席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于他犧牲后,毛主席十分悲痛地要不惜一切代價搶回遺體。
鄧仕均小時候是在四川蒼溪的一個貧窮家庭長大的,盡管家徒四壁,但鄧父卻砸鍋賣鐵讓他讀了一年書,認了些字、學了些知識。
1932年,紅四方面軍途經蒼溪的時候,給年幼的鄧仕均留下了深刻印象。
剛過16歲的他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加入紅軍,為此他甚至硬生生走了七十多里地到岐坪鎮加入紅三十一軍274團。
沒過多久,轉移部隊開始了長征之路。
在長征路途上,鄧仕均就表現出過人的戰斗意志和高超的戰斗意識,多次表現突出,得到大家的一致認可。
時間來到1940年,為了粉碎日寇所謂的“牢籠政策”,時任八路軍副總指揮的彭德懷指揮了一場百團大戰。
而這場戰役的關鍵之處就在于能否攻占娘子關,于是這個重要的任務被交到了鄧仕均所在的晉察冀第五團身上。
8月20日,鄧仕均親自帶領第一連戰士摸黑前行,小心翼翼地渡過河,朝著娘子關附近的磨河灘車站的日寇發起猛烈進攻。
果不其然,突然出現的八路軍讓日寇慌亂不已,鄧仕均的連隊本想在極短時間內解決戰斗,可正當他們準備繼續向前突進時,卻不料橫生枝節。
因為這個時候突然有一輛火車駛進車站,車上不但下來了七百多日寇老兵,甚至還有大量的裝甲車,這些力量的加入使得戰場局勢發生逆轉,日寇逐漸開始反攻,鄧仕均的隊伍瞬時陷入險境。
面對如此境地,鄧仕均保持著冷靜地思考,他明白以現有力量是不可能完成任務了,只能選擇盡量拖住敵人,為主力部隊分擔壓力。
于是,他在負傷的情況下,一邊堅持戰斗,一邊組織隊伍向后撤離。
戰斗打響后5個鐘頭里,鄧仕均指揮隊伍擊退了敵人十幾次進攻。
眼看敵人從東西南三個方向包圍了過來,鄧仕均怒喊道:“同志們!同志們!我們絕不要投降,同生共死,絕不茍活!”
戰士們在他的激勵下與敵人展開白刃戰,但沒有一人選擇退縮。
戰斗從21日凌晨一直到22日下午,此時鄧仕均的身邊只剩下幾名戰士,大家都身負重傷,陷入絕望之中。
而且溫河突然暴漲,綿河的河面變寬,這為撤離又增加了風險。
向死而生!鄧仕均立馬帶著戰士們強渡棉河,向北突圍。
在湍急的河水中,有的戰士被沖散,不知所終,最終這支145人的隊伍僅剩17人存活。
這場血戰下來,鄧仕均所在部隊犧牲128人,斃敵200余人,并將800多日寇拖在磨河灘不得動彈,為主力部隊的勝利奠定了強大基礎。
此戰之后,晉察冀邊區為這支隊伍授予“血戰磨河灘鋼鐵連”榮譽稱號,而鄧仕均也被授予“特級戰斗英雄”稱號。
朱德總司令親自接見這支隊伍,并題詞:“多打勝仗,再立新功!”
1944年2月,晉察冀邊區召開第一屆群英會,會上一致通過授予鄧仕均“晉察冀邊區子弟兵戰斗英雄”稱號和一等戰斗英雄獎章。
三年后的1947年3月,胡宗南部逼近延安,毛主席的安危成為頭等大事。
晉察冀四分區五團奉命前往延安,被編入陜甘寧晉綏聯防軍教導二旅,直接負責保衛毛主席的安全,鄧仕均也在其中。
毛主席早就聽聞鄧仕均的事跡,于是親切接見了這位戰斗英雄。
31歲的鄧仕均盡管個頭不高,但氣質斐然,給毛主席留下深刻印象,甚至將其留在自己的窯洞內徹夜長談,而年紀輕輕的鄧仕均也成為全軍少數幾個可以和毛主席同住一個窯洞的戰斗英雄。
1950年,新中國成立后,鄧仕均以戰斗英雄和特等功獲得者的身份受邀在京參加全國勞動模范大會,在此期間,毛主席又與鄧仕均會面,并高興地合影留念,但未想到這卻是二人最后一次見面。
結語:
鄧仕均一生的光榮事跡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讓我們時刻銘記祖國的曾經!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2014年3月28日,經過中韓雙方的反復交涉,韓國政府終于將437具志愿軍遺體及相關遺物送歸祖國,時隔63年后,這些英靈才得以回到故鄉。
鄧家后代曾經幾次前往當年的地方尋找鄧仕均的遺體,但奈何時過境遷,當時的地方早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鄧家人只能站在鄧仕均犧牲的地方默默流淚。
但是只要我們不忘記這些先輩烈士,他們就不會隨著時間流轉消散,所以作為后輩的我們要時刻銘記歷史,不敢忘、更不能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