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飛
拉扯大半年的美烏礦產協議仍未簽署,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一再催促,并警告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iy),若在簽署礦產協議上變卦,將會遇到“大麻煩”。
特警告烏,拒礦產協議有大麻煩
首先,追本溯源,這份礦產協議的“要約邀請者(invitation to treat)”是澤連斯基,而不是很多人以為的特朗普。根據路透社2月26日的報道,早在去年9月27日,澤連斯基訪問美國之時,曾經順道去紐約特朗普大廈拜會當時身為候選人的特朗普,并首次提出用烏克蘭的礦產和其他資源,與美國進行商業合作,從而換取美國繼續支援烏克蘭的對俄戰爭,始作俑者還真不是特朗普。
不少評論認為,發展到今天的所謂5,000億美元協議,似乎真的讓烏克蘭陷入經濟困境,澤連斯基在2月27日回應特朗普的5,000億美元“要約offer”時,形容這等于賣掉烏克蘭。不過,對這筆連框架協議都尚未簽署的大交易(big deal)來說,這些只是雙方開天殺價與落地還錢。
第二,類似這份協議的合作,其實早有先例。在2023年5月8日,也就是在拜登(Joe Biden)任內,烏克蘭與貝萊德(BlackRock)等美國財富管理機構已簽訂協議,由后者來幫助烏克蘭成立用于戰后重建的“烏克蘭發展基金(Ukraine Development Fund)”。
從上述兩點來看,烏克蘭對于戰后重建是非常著急的。重建當然離不開資金,本來烏克蘭這個糧食大國可以通過糧食出口維持高額的外匯收入和連帶經濟收益,但戰爭使烏克蘭債臺高筑,根據CEIC信息平臺的數據顯示,烏克蘭外債在2023年底,已經達到國民生產總值的90.4%。一言蔽之,就算戰爭馬上結束,糧食出口完全恢復,也不可能依靠出口外匯收入來同時償還外債和投資重建,所以才兩度主動向美方提出,以國內資源換取合作重建的協議要約邀請,這種開門請客的主動作為,其實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別無選擇之下的唯一選擇。
貝萊德前年曾與烏,簽重建協議
烏克蘭的真正問題,在于低估了俄羅斯的持續作戰能力,也低估了特朗普翻臉不認人。先說俄國,3年下來未見敗象,戰力猶在。換言之,是不能指望從俄羅斯收回失去的領土(以及領土上的經濟收益),更不能指望俄羅斯會賠償戰爭損失,同時俄羅斯的武力威脅仍舊存在。
故此,在考慮重建之余,還要留有一手,就是為防范俄羅斯卷土重來,沒有安全保障的重建工作,等于在敵人炮口之下重建。在2025年這個礦產協議也沒有提及具體的防衛安排條款,甚至美國和北約(NATO)官員干脆甩出一句,不要再指望加入北約了。
看上去好像令人很絕望,但其實只須用常理推斷,只要讓美國政府和商界參與到重建協議中來,美方就是事實上(de facto)成為重建工作最重要的“士的好打(Stakeholder)”。就算重建協議上沒有明文提及美國協防,難道美國政府和商界會眼睜睜看著自己投入在烏克蘭的利益,會被俄羅斯再摧毀一次?
根據烏克蘭《基輔獨立報》公布的協議全文看,11條中至少有3條提到了“安全”,尤其第10條提到,“美國政府支持烏克蘭為獲得建立持久和平所需的安全保障所做的努力。雙方將尋求確定保護共同投資的任何必要步驟。”盡管沒有《北大西洋公約》第5條所提的“集體防御”來得那么清晰,但兩國經濟協議畢竟比北約32個成員國的協防來得更緊密。
再說美國,在特朗普上臺之后,一個“唔該”,將3年對烏克蘭的軍事援助改口變成有償債務,更指出所謂烏克蘭的礦產價值5,000億美元。其實這個估值,更多只是源于幾十年前的蘇聯地質勘探,以當時的勘探技術水平來講,水分肯定不少。
關鍵在于,從上述提到的11條協議來看,其實模糊之處很多,至少有3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是基金的資金來源。現在媒體報道,把烏克蘭礦產等資源所產生的貨幣收益中的5成,將投資進去。協議原文也的確提到這個,但沒有提到美國將投入多少,投入什么(科技和金融財技?)。是否美國毋須投入,形同干股,就直接掌握了基金的一半股權?
其次是基金的具體投資項目。根據協議的序言、第1、5、10條條文,投資是應該以重建烏克蘭為目標的。這就涉及至少兩個小問題了,第一,什么項目才是符合“重建”定義的項目?第二,上述的所謂“烏克蘭礦產等天然資源”的開發并使其貨幣化的項目,算不算“重建項目”,即使大部分礦場并沒有受到戰爭破壞?資金的來源項目和資金的投資項目變得重疊而模糊不清。
最后是重建項目產出效益的分配問題。這是整部協議最為模糊的地方,協議第7條明確講《基金協議》(也就是簽訂框架協議之后的具體操作規定)一定是商業性質,換言之必須是有利潤產出的。那么,這些重建項目的產出效益和純利將如何分配?是否按照整個協議精神,美烏各自擁有一半股權,那么利潤對半劃分?這樣的話,美國固然憑近乎“干股”的投入而大賺暴利,但重建項目總會再投資、再生產,那么再投資的資金還是來自上述的所謂“礦產等天然資源的開發及其貨幣化收入”嗎?完全不會來自重建項目的利潤嗎?由此得出兩個結論:
重建項目資源定義,成談判關鍵
一、如何定義“重建項目”。如何區分什么是“重建項目”,什么是提供資金來源的“礦產等自然資源項目”,將會是雙方《基金協議》談判的重中之重。
二、美國的“干股”暴利,固然充滿掠奪性,但說白了,這就是拉美國卷入烏克蘭防衛的“利益捆綁”。或者用一個并不完全恰當的比喻,這相當于北宋澶淵之盟之后,每年須支付契丹人以換取和平的歲幣。
沒有一個國家喜歡仰他國之鼻息,但國際政治的現實就擺在眼前,烏克蘭不可能追求完美的主權與尊嚴。一如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所言:“政治是追求可能、可得和退而求其次的藝術(Politics is the art of the possible,the attainable--the art of the next best)。”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