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最普遍的焦慮之一,是發不出論文。
在研究生培養體系中,研究生在申請學位時必須提交一份體現自身科研能力的證明材料,通常以在公開的學術刊物上獨立發表學術成果為形式,也就是發表“小論文”。之所以叫“小論文”,是因為它區別于正式的、長篇的學位論文,大多為篇幅較短的期刊文章。
隨著期刊增量趕不上研究生擴招的數量,研究生發小論文變得越來越難了!
隱形的“三道難關”
版面費,簡單來說,就是作者在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時,需要向期刊支付的費用,如今已被學術界默認。對于初入學術圈的研究生來說,沒有重大課題項目的基金支持,也不擁有被期刊“約稿”而減免費用的實力,發一篇論文,全靠導師或學院報銷和學生自費。
除了少數對學術要求高、審核嚴格的核心期刊,明確不收取任何版面費,一般來說,國內的普通期刊,版面費通常在每篇2000-5000元之間。其計算方式通常是按字數(版面)計算,如某傳播期刊規定論文發表至少需要3版(每版1500字),每版收費1000元,那么一篇6000字左右的論文,版面費約為4000元。
截圖自小紅書
不“掛”導師名字,論文發不出?最近,中國青年報的一篇文章指出:文科論文長期形成的署名方式,有必須改進的地方。隨著論文發表門檻越來越高,期刊、學生、導師之間形成了一個“怪圈”——很多期刊對碩博士研究生獨立署名的論文不予采納,要想發表,第一作者需要掛上導師的名字。
某期刊副主編解釋道:一些人文學科期刊,特別是C刊,的確希望作者是教授、副教授等高級職稱教師。一些導師沒有直接參與學生某一論文的研究,對期刊的這一要求也深感無奈。
論文投稿至1家期刊后,核心期刊的審核長達三四個月,再加上礙于禁止“一稿多投”的學術規范,大部分研究生只能等待。為了尋求更快審核、更快見刊,個別學生甚至“劍走偏鋒”,聯系中介“代投”。
面對審稿慢的窘境,學者Dritjon Gruda曾在Nature專欄發文表示,現存的單一期刊投稿后進行同行評議的審稿方式效率低下,極大影響了科技創新的進程和科學傳播的速度,“是時候廢除‘一稿多投’禁令了?!?/p>
請停止囤積我們的論文,為什么需要終止一稿投遞政令(以及在此期間該怎么辦)。
不過,當前國內絕大多數期刊社仍明確拒絕“一稿多投”,理由除了審核人力資源緊張,更重要的是擔憂會發生審稿混亂和“一稿多發”現象。
當然,還有部分導師的學術標準高于院系規定的底線要求,以在SCI等頂流期刊發表論文為目標,而不是急匆匆地“炮制”出一篇勉強“保畢業”的論文。這對底下的研究生來說,壓力巨大。
破除“論文至上”,多校取消小論文硬性要求
近年來,人才培養不能只為“發論文”,逐漸成為一個共識。
2020年底,教育部曾印發《關于破除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意見》的通知。通知中明確提到:“不得將在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作為學位授予的唯一標準。”
在破除“唯論文”的背景下,高校廢除硬性的發表論文要求,蔚然成風。
2019年和2021年,清華大學先后修訂博士生、碩士生培養規定,不再把發表學術論文作為申請學位的前置條件,取消了“非專業學位碩士生應至少完成一篇與學位論文內容相關且達到發表要求的論文”的要求。
與此同時,國內一些高校的院系也開始探索多元評價。2020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研究生院制定了《研究生申請博士學位創新成果評價規定》,明確指出發表論文數量不再作為申請博士學位的限制性條件。同年底,華東師范大學落實“破五唯”精神,修訂完善博士生畢業的論文發表要求,學校不對博士生科研發表作統一要求。
事實上,華中科技大學早在2006年便發布《關于對全日制普通碩士生發表學術論文規定進行調整的通知》,通知指出:學校不再將碩士生公開發表學術論文作為申請學位論文答辯(學位授予)的必備條件;學位論文研究的學術成果是否發表以及在何種場合(刊物)發表,由導師決定。
在這項改革大工程中,諸如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貴州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雙一流”高校,越來越多的高校在徹底破除“唯論文”方面有所行動——放寬了碩士、博士學位申請中必須發表論文的限制條件,不對科研發表作強制要求。
不過,在新舊政策的切換中,院系、導師有時也會處于進退兩難的境地。有人擔憂,若降低研究生發表論文的要求,那么,“攀登科研高峰”“培養高精尖缺人才”的目標又該如何保障實現?
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馬臻教授認為,僅僅在院系的學位授予細則中給研究生“松綁”,并無法解決根本問題。這一問題的核心在于,研究生教育的定位究竟是什么——是“以學生為中心”,確保研究生都能拿到學位,從而順利就業,滿足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還是堅持“學術標準”,為國家的科研創新做出貢獻?以及,制定什么樣的學術標準才是科學而合理的?這一問題值得反復思考。
我們生活的時代,總是在不停地尋找答案。其中自然也包括:叩問研究生培養定位和評價體系等深層次問題。
站在破除“唯論文”的十字路口,研究生教育,需要在多方訴求中找到“最大公約數”;同時根據不同院校的辦學水平以及不同學科、專業方向的特點,找到多元評價的最優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