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博相親”正當時。
或是直播間九宮格,上麥的網友套著模板挨個自我介紹,等著左一的賽博媒婆牽線;或是一句“這個男孩能嫁嗎?”,博主對著黑板上一條條相親話術,揭穿背后隱藏的真面目;或是填寫問卷,通過代碼匹配soulmate,像是某種社交實驗……這些略顯抽象的賽博時刻,正在重構年輕人的“相親角”。
不同于傳統相親的大眼瞪小眼,也區別于主打戀愛類社交軟件上的曖昧試探,在短視頻平臺上,這類由博主發起的賽博相親,通過場景創新與技術介入,解構了傳統婚戀的沉重性與目的性。
這里不僅有Z時代00后,也有苦于催婚、相親的人,有離異后再度尋找伴侶的人,有想來交友的人,也有好奇嘗鮮的人。短視頻與社交平臺上的“相親”,不再是大家避之不及的噩夢,反倒成為了一處新的情感寄托所。
本質上,互聯網時代下的個體都在尋找一種低負擔的情感參與方式——既能規避現實相親的壓迫感,又能保持對親密關系的想象空間。這種矛盾而務實的生存策略,折射出原子化社會里年輕人對情感關系的復雜態度:既渴望深度聯結,又恐懼真實觸碰。
賽博相親樂子多
小紅書上有兩個粉絲5w+的“賽博媒婆”,一個是@活不膩來相親,一個是@文藝說媒,她們不約而同地從考研分享闖入了“直播間相親”這一賽道。
博主@活不膩來相親人送外號“互聯網媒婆活老師”,原名@活膩了來考研。進入她的直播間,很容易看到右上角掛著的自我介紹模板,包含年齡、身高、體重、IP、工作、學歷、收入、星座、MBTI、興趣愛好。活老師則親切地稱呼每一位上麥的嘉賓為“寶寶”“乖乖”,總能恰到好處地把每個人都夸一遍,讓每個孤獨的ID在直播間都能找到存在感。
直播間九宮格,除了左上角的活老師作為控場引導,其他八個小方格每次都上演著八個不同世界的故事。有人把直播間變成了KTV,有的開啟吃播秀,有雅思老師現場秀口語,還有男嘉賓突然挑起“擦玻璃”男團舞,與此同時,另一位男嘉賓則在打八段錦。
評論區常有人發言“精神狀態超前”“這個世界顛成了我想要的樣子”。
雖然是E人天堂,但這里也對I人友好。除了才藝整活,直播間里也不乏坦誠的情感交流,有人來情感咨詢,如何處理異國戀;有人鼓起勇氣直球表白,又害羞得一言不發,求助活老師支招;有人在直播間的相知相識中墜入愛河,牽手成功。
提到相親博主,不得不提的是相親分析賽道?!斑@個男人能嫁嗎?”是相親分析博主的統一開場白。博主@軟軟星坐標溫哥華,靠分析北美“貨源”走紅,一個多月在小紅書、抖音分別增粉超6w。
“這個溫哥華金融男能嫁嗎?”“這個西雅圖程序員能嫁嗎?”……她在一塊白板前,化身相親分析師,對某相親男的身高、體重、年齡、學歷、家庭情況、工作情況等個人介紹,一條條抽絲剝繭,拿著記號筆圈圈畫畫,將婚戀市場的隱性規則轉化為可量化的段子。
前有@軍師無念,后有@旺旺表弟,@軟軟星則再度扒開被人遺忘在角落的相親分析賽道,開辟出未被開墾的海外貨源,又讓人看到相親分析的流量潛力。
只不過“身高公式過5減3”“TOP幾就是第幾”,在逐一拆解條件的背后,不變的還是聽起來有點道理,但仔細斟酌仍舊是有些套路的公式、有點武斷的結論以及足夠反轉的劇情。
當唏噓“相親就是將愛情等同于條件置換”時,出現了更極端的案例——盡可能精確地輸入條件,靠算法當“不會出錯”的月老。博主@天黑黑做起了“無痛賽博相親”,號稱純機器匹配,用戶只需要填一個問卷,其他的交給代碼。
參與者填寫問卷里的個人信息,隨后由代碼給每位參與者輸入的條件打分,最后篩選出成功匹配的雙方。當然,也存在陪跑了好幾期的參與者。
每開始新一期,博主都會給出更新的問卷鏈接。問卷里需要填寫常見的個人介紹,以及對對方的條件要求,包括年齡范圍、身高、學歷等等,每一項都需要分別填底線和加分項。算分邏輯是,所有底線都滿足的情況下,對方的分數才會拿到及格分60分,每有一個加分項匹配則可加1分。
受平臺用戶比例影響,@天黑黑做的第一期全女樣本以失敗告終,第二期一周收到了178份資料,到了第三期一天就收到800多份資料,目前參與人群已經被分為大齡版、在校生專場、普通朋友版。
賽博相親有何魅力?
互聯網直播相親,從形式上可細分為群面相親,1V1相親,語音連麥相親。從群體上還可分為國內局、海外留學生局、高學歷精英局、大齡場以及多元交友場等等。不同平臺也有不一樣的線上交友氣質,就像考研黨、海外留學生、智性戀等關鍵詞則相對高頻地出現在小紅書的平臺生態里。
@活不膩來相親的相親直播間,最初是考研黨交流直播間。當活老師發現直播間里,除了有很多考研戒斷的人,還有想要傾訴情感的人,也有想從直播間獲得快樂的人,“相親并提供情緒價值”便成了一件有意義的事。她鏈接起的人群也從最初的考研黨,擴大至30+、離異、海外、江浙滬等不同年齡段、不同城市有著相親交友需求的人群,直播間開始成為情感聚集地。
00年的小k來自臺灣,不小心滑到直播間,上麥主要是想認識一些不同地區的朋友,體驗不同文化;93年的chi,是直播間老朋友,剛在德國博士畢業,表示直播間有牽手成功的,但對個人而言,關系要想進一步發展則離不開線下接觸;75年的瀾,離異有娃,被活老師個人魅力吸引,即便沒抱很大期望也選擇了上麥嘗試。在這里,情緒價值大于相親匹配。有學者認為,線上交友平臺形塑了一個碎片的、流動的、公共展演式的媒介景觀。直播相親的流水席,就像是自我展示與交友的窗口,打破了單純文字聊天的局限,能夠更直觀地動態展現一個人在生活中的多種面貌。
這種低門檻的參與方式,將婚戀實踐轉化為可隨時進場、隨時退出的社交游戲,也符合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者孫萍所認為的在線交友的未來是“趣緣社交”,即基于共同興趣、生活背景的短暫而深刻的交流。
這種方式雖然對于相親而言不見得那么“高效”,也少了一些直接和干脆,但從另一方面來講,這恰巧提供了人與人最原始的交往方式。一個雙方認識的窗口,也許就會成為彼此陪伴的開始,因為愛情本身也并非一件可以量化的數學題。
不同于相親直播間的隨意感,相親分析賽道里的@旺旺表弟、@軟軟星們,則通過戳穿相親條件里的包裝話術,制造出反差感拉滿的戲劇性效果。
比如,加拿大創業被推斷出是開奶茶加盟店;某知名金融機構做分析類工作,則被分析為銀行貸款經理。為什么這類內容即便被吐槽有劇本嫌疑、過于武斷,但還是能夠引發關注?
從現實層面來看,這類內容具備現實解構價值。當博主用公式拆解身高收入的修飾話術時,觀眾不僅間接獲得規避相親陷阱的“實用經驗”,更經歷了一場對標準化婚戀市場的祛魅儀式——那些被美化為身高、學歷、收入的擇偶標準,經過戲劇化拆解后暴露出其荒誕本質。
更深層的吸引力則在于,這類分析提供了低成本的情緒代償,娛樂效果拉滿就夠。觀眾未必相信博主的話術公式,但在觀看“海外精英”被還原為普通打工人的過程中,獲得了打破婚戀焦慮的代償體驗。
同時,觀眾更多是被頭頭是道的分析過程吸引,沉浸于將復雜人性轉化為可量化參數的掌控感,當現實婚戀充滿變量,結構化的話術拆解至少提供了某種確定性的幻覺。
而線下婚介所的不可靠,也推動了線上相親的發展。@天黑黑之所以做起賽博相親,是因為他在線下婚介所遭遇過“詐騙式”經歷。迫于家庭催婚壓力,他注冊了某相親網站。不久接到機構電話,稱有合適人選介紹便請他攜帶資料前往該機構辦公地。在那里,有一位和藹可親的專業“紅娘”開始深入了解他的情況并會講解各種案例。
“這個‘紅娘’其實就是銷售,對方只有一個目的,就是給你定價,看能從你身上薅多少錢。他們沒有定價表,多少錢全靠一張嘴。當他們發現你卸下防線,徹底上鉤,下一步就是報價。”@天黑黑在帖子里分享道。
“你會稀里糊涂付了費然后在出門的第一時間就后悔。大部分中小型婚介所應該都是這個套路,大型婚介所可能會正規一些,也就是價格透明,不看人下菜碟?!庇芯W友也在評論區表示同感,甚至懷疑機構介紹的相親對象是請來的演員。
@天黑黑做的賽博相親吸引了很多感興趣的目光,暴露的是大家對“三觀契合”“志趣相投”的向往。有人認為“如果題目足夠多、大家答案足夠真實、參與的人足夠多,理論上可以比較快地篩選出適合自己的人”“每次揭曉結果堪比考研查錄取名單”。無論如何,賽博相親娛樂化外殼下,始終承載著真實的情感訴求。
一邊逃避,一邊上頭
Soul APP發布的2025年社交趨勢報告指出,當被問到“想談戀愛,但還沒脫單”的理由時,提及率最高的三個答案分別是:“社交圈子單一,很少有機會認識異性”“很難遇到三觀契合的對象”“不太擅長與異性交流”。
除了主打戀愛交友的平臺,其實所有具備社交功能的平臺都給相親提供了潛在渠道,不同平臺展示不同的社交圈子,但能否遇到三觀契合的人,以及如何進一步交流則一直是核心問題。
依靠親友介紹的傳統相親,雖然可信度較高但難免會遇到人情壓力,且渠道相對較窄,對現實因素的條件考慮也會更多。這種強烈的功利性,也是遭到很多年輕人反感的原因。
線下婚介所,即便避開了熟人介紹的尷尬,雙方匹配后的交流環節則是真正的考驗。
線下相親的約束感與功利性,給了線上相親空間。相親直播間提供了自我展示的平臺,同時間有了更多對比和學習的機會,大大節省了成本。但在直播間除了短時間內能夠見到更多的人,仍舊需要長期蹲守,才有可能遇到心儀對象。因此,交給算法匹配似乎聽起來更加高效。
但據@天黑黑幾個月的實踐,他發現純靠線上填問卷進行條件匹配,會更放大彼此互相看不上的現象,從而覺得中介這個角色還是有存在的必要性,具體的人可以幫助相親者了解訴求,盡量促成見面。“我覺得有時候網上誰都看不上,但真見一面的話就不一定了,比如我每天在某軟件點20個叉,但總認為自己現實中不會那么挑剔?!?/p>
具體的人作為紅娘,在相親介紹中具有人性的一面。就像相親分析博主,能夠提供基于人性做出判斷,這也是其抓住流量密碼的原因所在。只不過,相親分析的主觀性、娛樂性無法成為有效可靠的參考。
目前@軟軟星通過用戶付費上麥來變現,她會提供一些簡單的相親對象分析、情感分析等服務,但如果沒有擴大交友服務內容,很難真正給有相親需求的人帶來實際效果,也只會停留在娛樂層面。
談及紅娘人工匹配與算法匹配的差異時,@天黑黑告訴毒眸,人工紅娘服務最多能夠通過溝通幫助用戶更好地認知自我需求,但要想在海量用戶群體中實現精準匹配,靠純人工是不現實的。@天黑黑開發的標準化選擇題問卷系統,底層代碼設置了清晰明確的邏輯判斷規則。
“不過因為必須嚴格,也導致篩選出的有效匹配數量有限,得基數大點才好?!钡@樣無法應對更復雜的開放式需求分析,用戶不能自由輸入答案,@天黑黑也想過加入ChatGPT等能夠進行語言理解的AI技術處理非結構化數據,“但是成本太高,需要企業運營?!?/p>
與此同時,有機構正在嘗試AI相親業務,基于DeepSeek創建了AI智能體。填完問卷或許迅速就能夠匹配到算法上“合適”的對象,接著建好群,再看誰先主動邁出第一步。“匹配上也不進群”“聊了幾句就不了了之”依然是普遍現象,暴露出技術無法解決的核心難題,即情感連接需要真實的勇氣而非虛擬的安全感。
當代年輕人正在經歷某種情感認知的割裂:既渴望找到所謂的靈魂伴侶,又清醒認識到婚戀市場的物質化運作規則;既困于現實社交能力的退化,又依賴數字化社交帶來的安全感。
這種矛盾狀態在“添加好友即完成努力”的自我安慰中達到頂峰。當線上交友發展至AI伴侶,技術時代親密關系建構的困境也越來越明顯——我們正在喪失穿透數字屏障觸碰真實人性的能力。
技術能突破地理隔閡,卻難以打破情感壁壘,算法可量化物質條件,但無法計算心動的概率。歸根到底,無論通過何種交友渠道,情感發展注定要經歷自我與他者的相融,乃至對抗。畢竟談情說愛,是兩顆心的靠近與相擁,是兩個個體穿透彼此的深度凝望。
正如法國哲學家阿蘭·巴迪歐在《愛的多重奏》所言,愛始于偶然的相遇,在兩個人的生命軌跡發生了交叉、混合、關聯之后變成兩個人的共同命運和共同意義。兩人通過彼此不同的目光和視角的交流,不斷地去重新體驗世界,感受著世界的誕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