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4月8日報道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站4月7日刊登題為《美國加速退群 更多中國年輕人進入國際組織》的報道。報道內容如下:
“在我們生活的地方,你很難感覺到聯合國的存在。但在這里,每個非洲人的一生中,都至少要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打一次交道。”中國“90后”博士生黃書丹被問到為何念完博士后到國際組織做實習生時這樣說。
黃書丹在美國博士畢業后,去年10月到坦桑尼亞,開啟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期一年的實習。
近年來,像黃書丹這樣的高學歷中國青年進入國際組織工作或實習,變得越來越普遍。聯合國官網數據顯示,聯合國雇用的中國公民數量過去十余年大幅增加。
這群擁有國際視野、不再只追求傳統升學求職路徑的年輕人,也得到中國官方的支持。
在進入國際組織的諸多方式中,中國國家留學基金委(留基委)與國際組織的合作實習項目,為不少中國青年提供了一條快捷通道。通過留基委選拔,即可獲得官方推薦,直達國際組織面試環節。
黃書丹便是在經過留基委簡歷篩選、筆試和面試后,最后通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面試。
近年來,留基委合作項目開放的崗位數量顯著增長,項目指南也在不斷完善。留基委官網顯示,去年官方計劃選派的實習生人數達188人,合作組織包括聯合國下屬多個專門機構。
另一部分中國青年則直接向國際組織提出申請,與全球申請者一同競爭崗位。清華大學研究生湯樂妍便是自己申請,于去年12月進入聯合國總部實習。
湯樂妍受訪時說,她對跨文化交流感興趣,研究生一年級時,加入了清華大學學生全球勝任力發展指導中心,認識了許多在國際組織有工作經驗的學長。在這個過程中,她也留意適合自己的機會。
清華大學2018年成立的學生全球勝任力發展指導中心,是中國頂尖高校服務國家全球戰略的一個縮影。
除了留基委的合作項目,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設立了國際組織人才信息服務網,發布空缺崗位信息;中國教育部也推出類似平臺,并為高校畢業生提供國際組織實習攻略。
此外,外交學院、北京語言大學等高校推出了與國際組織和全球治理相關的本科專業,北京外國語大學和中國人民大學甚至成立了國際組織學院。同時,模仿聯合國展開討論的“模擬聯合國”活動也愈發年輕化,從大學走進初高中校園。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聯合國與國際組織研究中心主任張貴洪教授說,近10年來,越來越多中國青年進入國際組織工作學習,這與中國同外部世界聯系更密切、年輕人視野拓寬密不可分。
張貴洪說,經濟條件改善后,中國年輕人有了更大的個人追求,不再只是想著進國企或外企謀個職位,而是想進入國際組織,為世界人民服務。
不過,張貴洪指出,中國在聯合國的會費占比今年提升至20%,但目前整個聯合國系統的中國員工比例大約只有1.67%,中國仍屬于“代表性不足”的國家。
在中國官方更積極參與國際治理的背景下,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中國論述,過去幾年更頻繁出現在聯合國文件中。
另一方面,美國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內,先后退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人權理事會;進入第二任期,美國再次退出世衛組織。
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朱鋒說,中國愿意在加強多邊主義溝通交流合作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國際治理能力和貢獻。
對于更多中國青年進入國際組織,朱鋒認為,這是中國年輕一代追求國際化素質和能力培養的重要步驟,也是中國未來持續保持國際創新力和競爭力“不可或缺的基礎工程”。
朱鋒說,中國年輕一代在全球政治經濟競爭中崛起,是中國未來的希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