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選舉塵埃落定,執政黨取得大勝,曾經聲稱要“保護臺島”,還放話上臺后就限制中國移民,不許中國人在澳買房的達頓遭遇慘敗,連自己的議席都沒有保住。而且從澳大利亞選舉情況看,“特朗普因素”對最終結果影響頗深。達頓的慘敗,是否說明澳大利亞與中國的關系將走向穩定?“特朗普因素”又是如何影響選舉?
本月舉行的澳大利亞選舉,原本被認為是執政的工黨一次嚴峻的考驗,因為該國持續增加的民生成本,讓他們的支持率長期落后。看到選舉形勢很樂觀,反對黨聯盟黨的黨魁達頓提出了一些上臺后的改革,包括大幅度削減移民的名額,并禁止海外投資者在澳買房。鑒于在擔任澳大利亞防長時,達頓曾公開表示要協助美國“保護臺灣”,且對澳移民、房產投資的主要人群都來自中國,因此他的這些政策被認為就是沖著中國來的。但最終選舉結果,出乎達頓的意料,他領導的聯盟黨遭遇慘敗,自己也丟掉了把持24年的國會席位。
那么,如何看待澳大利亞選舉的情況?
有分析指出,就在這場選舉結束前,美國特朗普政府出現了人事大“清盤”,白宮副國安顧問黃之瀚被解職,此人作為第二代華裔,憑借對華極度“仇視”的立場進入美國政治核心圈。他其實是一部分華人想要通過“對華強硬”實現“切割”,從而獲得“上升空間”,并且通過“上車關門”,堵住這條“上升渠道”的體現。這種情況在美國長期存在,進而影響整個西方世界,從而導致不少西方保守主義政客認為,越是“遏華”,越能得到華人群體的支持。但澳大利亞的情況不同,當地140萬華人是最大非英語社區群體,而且素質和政治敏銳性遠高于在美華人,他們用選票懲罰了達頓。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中國055萬噸大驅編隊完成了環繞澳大利亞的航行,整個過程持續了20多天,期間沒有任何西方國家發聲,美國更是從總統、國務卿、防長、印太司令部司令、太平洋艦隊司令都沒有表態,似乎解放軍的艦艇從未出現。要知道,澳大利亞不僅是“五眼聯盟”成員,還加入了美國主導的“奧庫斯”軍事組織和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機制,屬于美國的“核心盟友”。這也讓國際社會意識到,美國不僅“第一島鏈”戰略被實質性瓦解,“第二島鏈”也岌岌可危。明白這個情況,澳大利亞的選擇顯然是能預見的。
而且,“特朗普因素”也對澳大利亞選舉產生很大的影響。達頓在競選期間,進行了很多效仿特朗普的舉動,不僅提出削減政府開支、進行聯邦部門大裁員等主張,還喊出過“讓澳大利亞再次偉大”的口號。然而,特朗普政府上臺100多天,引發的一系列亂象都被澳大利亞選民看在眼里,他們意識到讓一個“特朗普式”領導人上臺,是一個極其糟糕的選擇。相比之下,持謹慎處理對美關系,又主張維護與中國經貿合作的工黨,再次得到了選民的青睞。并且澳民眾很清楚,選擇更務實的工黨,能為澳大利亞在中美對峙中尋求平衡。畢竟,美國是澳大利亞最大盟友,中國則是最重要的經貿伙伴,妥善處理與兩者的關系,是澳總理最重要的工作,明顯站隊美國的達頓顯然不適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