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算一種發現
文/張明學
尋常物可涵萬象,萬象心難屬尋常。
我們常常會慨嘆于造物設計的用心良苦。不必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不必說陰陽相生,對立統一,相生相克,也不必說逝者如斯,變化無盡,單是對至高至大境界的設置,就十分耐人尋味。王安石說:“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游褒禪山記》)毛澤東說“無限風光在險峰。”既遠且險,常人難達。這是一種。還有另一種,“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王安石《題張司業》)尋常背后藏著奇崛,容易背后藏著艱辛,有一首十分感人的歌曲唱道:“說不一樣,其實也一樣。”同普通百姓一樣的人民戰士,卻創造著無私無畏,感人肺腑,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最近中央電視臺報道,一位普普通通的貧苦老農,幾十年甘當普通農民,誰也不知道他身上至今還有十多塊敵人的彈片,他忍受的生活痛苦,他的思想境界,幾十年不為人知。普普通通的人力車夫,只有魯迅才發現其形象的高大“須仰時才見”!
陶淵明筆下“世外桃源”的理想社會境界,只有到了今天才能得以實現,而在當時及其后的一千多年的漫長年代里,只是一種令人神往的理想。有趣的是,陶淵明將這一境界隱在山溪、桃林、山洞這些尋常之物的背后,讓武陵漁人發現的過程是那樣的合情合理,順理成章。這是人間勝境,不是仙界奇觀,雖然充滿浪漫主義色彩,卻是立足于現實主義根基之上的。
這是我讀方先生《留芳聚萃》一書時引發的一些聯想。此書所展示的思想與藝術的闊大境界,令人嘆為觀止!劉育新先生在為此書寫的《序》中有這樣的描述:題材涉獵廣泛,“涉及大千世界,古往今來,包羅萬象,涵蓋廣博。”“高山絕壁,滄海大江,金龍玉鳳,名畫奇書,黃塵古道,玉護朱欄,長槍鐵馬,梵宇丹爐,玉蘭玫瑰,青鼎紅爐,鋼鑰鐵鎖,火箭飛船。”
其思想內涵深邃豐富,《序》也有這樣精彩的評述:“或指點江山,發思古之幽情;或描摹物態,抒家國之情懷;或描繪景物,表物我之悵觸;或闡發哲思,寓宇宙之天機!”治國方略,為官之道,社會民主,自然生態,科技教育,人生感悟,友情物議等等,自然與社會的方方面面,都有精彩展現。
其藝術表現方法和藝術風格也豐富多彩,展現了一個令人驚異的藝術天地。亦莊亦諧,莊能嚴正,諧而不滑。亦雅亦俗,雅而不澀,俗而不陋。高山流水,陽春白雪的雅樂,高唱入云;竹笛牧曲,淺吟低唱的民俗時調,流轉悠揚。雄關漫道,雄渾豪邁;小橋流水,清幽愜適。鐵板銅琶,粗獷豪邁;柳岸曉月,幽思婉約。意境意象的構筑摹畫,華彩紛呈。重樓華堂之宏構,氣勢恢宏;單亭獨榭的小景,精粹清朗。汪洋恣肆,浩蕩激越的交響樂,蕩氣回腸,攝人心魄;短笛小唱,片林短徑的小曲,簡潔明快。
誰知“留聚”二字,尋常一名竟涵容這樣一個萬象大觀!這就是所謂“尋常物可涵萬象”。可是“萬象心難屬尋常”。要發現這種萬象境界,大觀氣象,卻不是尋常之人所能做到的。
王安石認為處于險遠的“非常之觀”,“非有志者不能至焉,有志與力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顯然,志、力及借助之物,三者是必備條件。
而對隱于尋常物背后的大觀,發現的難度恐怕還要更大。因為又多了一重心理障礙。因其尋常便難以引人注意。習以為常,習見不驚,熟視無睹,這是人之常情,也是人性的一大弱點。一塊內蘊精玉的荊山璞石,就連楚國宮廷玉工這樣的專家學者,也忽視了它,以致卞和的悲劇一再重演。人力車夫那“須仰時才見”的高大形象,只有魯迅才能發見。陶淵明筆下武陵漁人發現“世外桃源”的描述,耐人尋思。“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忘”字說明漁人不計長途跋涉之苦的“志”。“忽逢桃花林”“甚異之”“欲窮其林”,“異”“欲”二字,突出其“尋幽探奇”的興致,樂此不疲的興趣,“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舍船入洞,又表其勇。雖然武陵漁人回來時“處處志之”,卻無人能夠再尋到,這就是發現的唯一性。
我中學時有個同學名字也叫“留聚”,在洛陽從事外事工作。以我所認識的極有限的人群里尚有二人同名“留聚”,可以想見,以“留聚”為名的人,世間一定不在少數。然而只有方先生才出版了《留芳聚萃》這本嵌名聯集,也才發現了“留聚”二字所蘊含的思想及藝術方面的大千境界。而且像“留聚”一名同樣便于創作嵌名聯的人名恐怕也還有不少,我們卻未見到有誰能夠做出像方先生這樣的驚人之舉。
同武陵漁人的經歷一樣,方先生征集嵌名聯的經歷也十分耐人尋味。他在《留芳聚萃》“后記”講了一段有趣的經歷:最初是江西的汪習之先生在應《詩露墨海》稿約時附贈兩副“留聚”嵌名聯墨,接著山東的李檣先生也寄了兩副這樣的聯墨。此后這類聯墨又相繼而來。這才引發了方先生的興趣,自己也試著撰寫,繼而又拓寬思路,與工作結合,寫了一些與黨風廉政建設有關的嵌名聯,接連不斷地竟寫出了幾十副。方先生說,他沒有以此為滿足,又找熟悉的詩朋聯友寫,不久竟獲近百副。他欣喜若狂,又由此突發奇想,于是產生了一個大膽的設想,孕育了大膽的征聯活動,于是在《中國楹聯報》、中國聯都網、中華國粹網、中華詩詞網等相繼發啟事、發帖子又大量寄發專函求稿,一石激起千層浪,一呼百應,聯作竟如雪片從全國各地飛來。方先生說:“參與人數之多、范圍之廣、熱情之高、收獲之豐乃是始料不及的。”馬新民先生評論說:“從作者群的資質高度、覆蓋廣度、藝含濃度、內涵厚度來說,都是空前的,創造了當代嵌名聯個人征集的吉尼斯紀錄。開創了人名征聯的新紀元!”
在嵌名聯領域,方先生做到了多數人做不到的事,同樣也說明了發現的唯一性,同樣印證了“萬象心難屬尋常”的道理。成就嵌名聯大觀這一驚世之舉獨屬方先生,這不是神仙所賜。好像有句名言說“靈感只鐘情于有準備的人”。方先生為人處世,自有其不尋常之處。我在《留芳聚萃》“跋”里稱他為奇人,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的。以我的愚陋之見,方先生的不尋常之處,或者說成功之道,有以下幾點:
其一為性情。方先生是個性情中人,詩心鐘靈,他對詩詞、楹聯、書法等藝術情有獨鐘,感知力強,悟性高;他在詩詞、楹聯創作方面的作品頗豐,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稱其為精熟,也不為過。要知道兩年前他在這方面還是個初學者!而寫作楹聯還只是近一年的事。可見他的進步速度多么驚人!更值得一提的是,他在政務與藝術的結合上,靈性如神,以詩聯助廉政獨開先河,他在行政與藝術兩方面互為倚重,如魚得水,如虎添翼,勝任自如。
其二是真誠。古人說“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方先生在《詩露墨海》《留芳聚萃》的征稿過程中,其真淳誠摯,信義篤志的品格,言必行,行必果的傳統美德,感動了全國眾多知名的學者、作家、詩人、書法家、楹聯家等,贏得了他們的信任、支持和友情。
其三是識見。識高見精、高屋建瓴識大局,于苗頭處見根本。不行則已,行必出新。比如以詩詞楹聯配合廉政建設、建大型楹聯一條街、大型楹聯酒店、楹聯公園、楹聯進機關、進社區、手機楹聯互動等等,都是先人一步,成效卓著。
其四是魄力和執著。堅毅果敢、雷厲風行是他的處事風格,謀宏慮精、持恒不懈是他成功的有力保證。僅據我所親見一例,最近方先生認定了書法這個目標,分出部分政余時間,沉下心來,不急不躁,從基本功入手,堅持不懈,精神高度集中,在我的教室他一坐就是兩個小時,精神專注,毫無倦怠!他說在家里每天早上五點起床,練兩個小時的字,正是由于這樣的執著追求,苦練不懈,他的書法進步之快也令我吃驚。
其五是勤奮。他的勤奮也是超出常人的。勤于政務,宵衣旰食;耽好詩聯,廢寢忘食;惜時如金,寸陰是競;周日伏案勤,夜夜伴燈深;無棋牌之俗趣,有詩書之雅興;目不停覽,手不釋卷;舞榭歌樓無意顧,書山學海不絕蹤;無倦無怠,兢兢以恒。
總此五點,足見方先生愛心、詩心、誠心、錦心、匠心、恒心,六心畢備。六心熔就了他特有的人格魅力,招引天下。雅人韻士,相交彌厚;藝途文道,縱橫暢通。藝事運作,八方輻輳,往往一路綠燈。
方先生不僅有志、有力、有識、有才、持恒、勤奮,而且善借他人才智。借三人之才智易,借百人之才智難,更何況是借三千才士之智!這豈是尋常之人所可辦到的!
【作者簡介】張明學(男),字鑒之,1939年1月生,河南澠池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三門峽市楹聯學會副會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