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氣象局研發的智能天氣預報系統。
作為依山傍水的超大型城市,重慶地形地貌復雜,對于暴雨、洪澇等致災天氣的預報要求更高,也更難。
如何能進一步讓相關致災天氣的預報更準確?4月8日,重慶市氣象局介紹,重慶市氣象局將與中國氣象局地球系統數值預報中心等相關單位共同聯合組建致災天氣數智融合預報預警重點實驗室,提高重慶應對極端天氣、洪澇、地質災害等重大風險預報預警能力。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校長談哲敏介紹,實驗室的組建將推動區域地球系統數值預報的資料同化和集合預報技術、人工智能應用等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同時,將吸引更多青年氣象工作者和科研人員,為科研成果轉化和減災服務提供人才支撐。
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斌介紹,“重慶位于四川盆地東側,地形復雜,受季風影響,降雨天氣系統的三維結構和形成機理與華東、華南地區差異較大。”重慶是典型的山地城市,降水天氣易誘發多種次生災害與城市重疊。近年來,重慶不斷加密的氣象觀測站網,為揭示復雜地形下致災天氣形成機理提供了基礎條件,目前重慶天氣雷達在1公里高度的覆蓋率已經提升至95.7%。
王斌介紹,實驗室將利用西南地區“天—空一地”多源氣象觀測數據和高分辨率數值模式數據,厘清重慶復雜地形下致災天氣的精細結構,解析復雜地形下致災天氣形成機理,在人工智能的幫助下,提高致災天氣的預報能力。
重慶市氣象局研發的人工智能氣象預報大模型已實現逐6小時預報成渝地區未來12小時地面降水、氣溫、風、相對濕度,時空分辨率達3小時、3公里;同時可預報高空13個等壓面的位勢高度、比濕、溫度和風,時空分辨率達3小時、25公里。
2025年,該大模型將實現逐小時更新未來12小時成渝地區1公里、1小時分辨率的地面要素預報。同時,該模型還將廣泛應用于超大城市運行治理、低空經濟以及三峽庫區危巖地災預警等多個領域。
上游新聞記者 石亨 實習生馮文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