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寶藏地圖來了!
沿著“黃河一號”旅游公路去探“寶”
“黃河一號”旅游公路
在山西境內,與黃河并肩蜿蜒的“黃河一號”旅游公路,北起忻州,途經呂梁、臨汾、運城,聯通四市的這條旅游路,沿途有十分壯觀的風景,更有內涵極其深厚的文化。其中,種類繁多的非遺項目就宛如一顆顆璀璨的明珠,點綴在這條旅游公路的沿途。春日已至,來沿著這條旅游路看風景、品非遺吧!
第 1 站
河曲民歌
忻州河曲民歌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河曲民歌內容多為反映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愛情相思,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旋律優美,節奏明快,調式通常有徵調式、商調式、羽調式和宮調式四種。
一曲《走西口》,唱出了往昔晉西北人背井離鄉、外出謀生的辛酸與不舍,質樸的歌詞飽含著對親人的思念和對命運的抗爭。
第 2 站
臨縣傘頭秧歌
呂梁臨縣傘頭秧歌是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臨縣傘頭秧歌在每年春節期間表演,是中國北方眾多社火秧歌中的一種。舞者手持花傘,邊舞邊唱,歌詞即興創作,具有很強的娛樂性和觀賞性。這不僅是一場舞蹈表演,更是當地人民傳承千年的文化慶典,承載著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
第 3 站
孝義皮影戲
呂梁孝義皮影戲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據專家考證,孝義皮影起于戰國,是中國最早的皮影發源地之一,也是中國皮影戲的重要支派之一。這種傳統戲劇,表演時配以當地的唱腔和音樂,劇情多為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表演用的影人用牛皮雕刻而成,造型古樸,引人入勝。皮影戲亦稱“燈影兒”“紙窗子”,是融雕刻、繪畫、戲曲、音樂為一體的綜合藝術。
第 4 站
洪洞大槐樹根祖文化
臨汾洪洞大槐樹根祖文化在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大槐樹祭祖習俗以明初大移民為背景,大槐樹為形象圖騰,洪洞地方文化為淵源,移民史實和紀念移民為主線,維系宗親之情為精髓的文化現象。每年的清明節、中元節、寒衣節和春節,都有盛大的祭祖儀式,大量海內外華人聚集在洪洞縣尋根祭祖,形成了獨特的根祖文化。
第 5 站
蒲州梆子
蒲州梆子在2006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是在臨汾市和運城市廣為流傳的一個劇種,也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因發源于古蒲州而得名。蒲州梆子音調高亢、樸實奔放,擅長于表現慷慨悲壯的歷史題材故事,音樂和表演藝術傳統深厚,帽翅功、髯口功、翎子功、梢子功等表演特技在全國享有盛名,代表劇目有《竇娥冤》《薛剛反唐》等。
第 6 站
絳州鼓樂
運城絳州鼓樂是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入選項目。在絳州人的手中,鼓不僅僅是一件樂器,還是演繹歷史與表達情感的舞臺。絳州鼓樂有賽社鑼鼓和鼓吹鑼鼓兩大類,其中,賽社鑼鼓亦稱鬧年鑼鼓、社火鑼鼓,它以花樣繁多的鼓擊方法和強烈的節奏感為特色,具有強烈的藝術沖擊力。《秦王點兵》這一經典曲目,生動再現了秦王李世民率軍出征的宏大場面,讓人仿佛置身于金戈鐵馬的古戰場。
第 7 站
絳州澄泥硯
運城絳州澄泥硯同屬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澄泥硯是中國四大名硯之一,以汾河下游的澄泥為原料,經過多道工序制作而成,質地細膩、發墨如油,屬于陶瓷卻又有別于陶瓷,是介于陶與瓷之間的一種炻器。在造型藝術上,澄泥硯十分注重圖案和造型,雕刻形式多樣,色澤典雅秀麗,極為古樸大方。
“黃河一號”旅游公路上的非遺寶藏
“黃河一號”旅游公路,是一條連接自然與人文的紐帶,沿途,你既能觀賞黃河的壯麗風光,又能感受非遺項目的獨特魅力。別猶豫啦,背上行囊,來一場說走就走的非遺之旅吧!最美的風景,就在這條旅游路上……
來源:山西文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